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8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3-16页 |
1.1.1 农业生产取得较好的成绩 | 第13页 |
1.1.2 目前农业生产增产压力加大、农产品质量不高 | 第13-14页 |
1.1.3 我国农业发展处在和世界农业接轨的关键时期 | 第14-15页 |
1.1.4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 | 第15-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4.1 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 第20-21页 |
1.4.2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及构成 | 第21-22页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5页 |
1.5.1 政府职能理论的发展演变 | 第22-24页 |
1.5.2 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演变 | 第24-29页 |
1.5.3 制度及制度创新研究的理论与发展 | 第29-33页 |
1.5.4 新公共管理及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 第33-34页 |
1.5.5 渐进决策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 第34-35页 |
1.6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35-37页 |
1.6.1 研究的思路 | 第35-36页 |
1.6.2 研究的方法 | 第36页 |
1.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38-52页 |
2.1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 第38-43页 |
2.1.1 改革前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 第38-40页 |
2.1.2 改革开放之后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第40-43页 |
2.2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现状 | 第43-46页 |
2.2.1 组织结构与职能 | 第43-45页 |
2.2.2 运作机制 | 第45-46页 |
2.3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51页 |
2.3.1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 第46-48页 |
2.3.2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52-67页 |
3.1 日本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 第52-54页 |
3.1.1 日本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机构与职能 | 第52-54页 |
3.1.2 日本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取得的成绩及问题 | 第54页 |
3.2 美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 第54-59页 |
3.2.1 美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机构与职能 | 第54-58页 |
3.2.2 美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取得的成绩 | 第58-59页 |
3.3 美日两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总结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59-65页 |
3.3.1 美日两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共同点 | 第59-62页 |
3.3.2 发达国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趋势分析—以美国为例 | 第62-64页 |
3.3.3 美日两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农业行政管理的成本及绩效分析 | 第67-78页 |
4.1 农业行政管理成本的含义及定量分析 | 第67-69页 |
4.1.1 农业行政成本的含义 | 第67页 |
4.1.2 农业行政管理成本的定量分析 | 第67-69页 |
4.2 行政绩效评估的内涵及性质 | 第69-71页 |
4.2.1 行政绩效的内涵 | 第69-70页 |
4.2.2 绩效评估的内涵及性质 | 第70-71页 |
4.3 我国行政管理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及完善 | 第71-74页 |
4.3.1 我国绩效评估体系发展现状 | 第71页 |
4.3.2 政府绩效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71-72页 |
4.3.3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完善 | 第72-74页 |
4.4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评估 | 第74-77页 |
4.4.1 农业生产业绩较好 | 第74-75页 |
4.4.2 政府农业管理效能较高 | 第75页 |
4.4.3 行政效率获得较大提高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第75-76页 |
4.4.4 政府行政管理成本较高,构成不合理 | 第76-77页 |
4.4.5 农业市场化改革向深入发展 | 第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环境因素分析 | 第78-89页 |
5.1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政治环境 | 第78-81页 |
5.1.1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 | 第78-79页 |
5.1.2 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第79-80页 |
5.1.3 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体系 | 第80页 |
5.1.4 利益集团逐渐兴起,出现转型陷阱 | 第80-81页 |
5.1.5 政治环境对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 第81页 |
5.2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经济环境 | 第81-83页 |
5.2.1 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 第82页 |
5.2.2 经济改革正在进行中,进程不平坦 | 第82页 |
5.2.3 经济增长面临中等国家陷阱 | 第82-83页 |
5.2.4 经济环境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 第83页 |
5.3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 第83-86页 |
5.3.1 社会组织取得一定的发展 | 第83-84页 |
5.3.2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依然面临较大的约束 | 第84-86页 |
5.3.3 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 第86页 |
5.4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国际环境 | 第86-88页 |
5.4.1 入世赋予政府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责任和义务 | 第86-87页 |
5.4.2 农产品出口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 第87页 |
5.4.3 农产品成为发达国家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战略物资 | 第87页 |
5.4.4 世界环境对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影响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动力阻力分析 | 第89-107页 |
6.1 利益分析 | 第89-91页 |
6.1.1 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发展 | 第89-90页 |
6.1.2 组织利益的内涵和发展 | 第90页 |
6.1.3 政府组织成员的利益分析 | 第90-91页 |
6.2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动因 | 第91-97页 |
6.2.1 社会变迁: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原因 | 第91-92页 |
6.2.2 矛盾凸显:制度创新的直接原因 | 第92-95页 |
6.2.3 获得额外收益: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助力器 | 第95-96页 |
6.2.4 高层推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力 | 第96-97页 |
6.3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阻力分析 | 第97-103页 |
6.3.1 社会权力体系结构 | 第97-100页 |
6.3.2 社会经济体系结构 | 第100-102页 |
6.3.3 社会文化体系 | 第102页 |
6.3.4 公共组织人员的心智模式 | 第102-103页 |
6.4 农业行政体制改革实施的可能性 | 第103-105页 |
6.4.1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阶层分析 | 第103-104页 |
6.4.2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阻力消解与损失补偿 | 第104-10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七章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安排 | 第107-119页 |
7.1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思路 | 第107-109页 |
7.1.1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目标 | 第107页 |
7.1.2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107-108页 |
7.1.3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方向 | 第108-109页 |
7.2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制度安排 | 第109-116页 |
7.2.1 调整政府职能定位 | 第109-111页 |
7.2.2 合理规划权力配置 | 第111页 |
7.2.3 政府运行规则法治化 | 第111-113页 |
7.2.4 管理手段多元化 | 第113页 |
7.2.5 设置大农业管理部门 | 第113-116页 |
7.3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技术创新 | 第116-118页 |
7.3.1 电子政务的含义、特点及在世界上的发展状况 | 第116-117页 |
7.3.2 我国农业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第117页 |
7.3.3 加快农业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式 | 第117-11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探讨 | 第119-122页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9-120页 |
8.2 一些问题的探讨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作者简介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