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提出 | 第12-19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2.4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山西汾河流域环境背景 | 第19-33页 |
2.1 流域自然条件 | 第20-24页 |
2.1.1 汾河流域概述 | 第20-21页 |
2.1.2 汾河流域所属地域的地形地貌 | 第21-23页 |
2.1.3 汾河流域所属地域的气候与植被 | 第23-24页 |
2.2 流域人文环境 | 第24-27页 |
2.2.1 人居环境与人口分布 | 第24-26页 |
2.2.2 流域古道交通 | 第26-27页 |
2.3 流域历史文化背景 | 第27-31页 |
2.3.1 历史版图变迁 | 第28-29页 |
2.3.2 宗教信仰 | 第29-31页 |
2.3.3 民俗信仰 | 第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山西汾河流域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研究总体框架 | 第33-47页 |
3.1 研究载体及内容 | 第34-38页 |
3.1.1 研究载体 | 第34-37页 |
3.1.2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3.2 汾河流域各段研究载体分布情况 | 第38-42页 |
3.2.1 汾河上游研究载体分布 | 第38-39页 |
3.2.2 汾河中游研究载体分布 | 第39-41页 |
3.2.3 汾河下游研究载体分布 | 第41-42页 |
3.3 研究框架 | 第42-46页 |
3.3.1 研究分段及载体确认 | 第42-43页 |
3.3.2 选定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3.3.3 分析各段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特征 | 第45-46页 |
3.3.4 总结汾河流域宋金建筑地域营造技术特征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汾河中游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研究示例 | 第47-69页 |
4.1 研究载体 | 第48-50页 |
4.1.1 研究实例的选取 | 第48页 |
4.1.2 实例历史沿革 | 第48-49页 |
4.1.3. 确定营造技术分析对象 | 第49-50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50-67页 |
4.2.1 汾河中游宋金建筑营造技术 | 第50-61页 |
4.2.2 汾河中游流域对区域内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3 汾河中游宋金建筑营造技术与《营造法式》的对比 | 第62-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汾河下游、上游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研究概要 | 第69-81页 |
5.1 汾河下游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研究 | 第70-78页 |
5.1.1 研究载体 | 第70-71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71-72页 |
5.1.3 研究内容 | 第72-78页 |
5.2 汾河上游宋金建筑营造技术研究 | 第78-80页 |
5.2.1 研究载体 | 第78-79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79页 |
5.2.3 研究内容 | 第79-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附录A | 第85-97页 |
附录B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