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本论文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1.3.1 地表移动观测方法概述 | 第10页 |
| 1.3.2 采动地表沉陷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3 黄土沟壑山区地表沉陷破坏规律研究 | 第12页 |
| 1.3.4 大采深极不充分采动地表沉陷破坏规律研究 | 第12-13页 |
| 1.3.5 厚砂岩覆盖层下开采地表沉陷破坏规律研究 | 第13-14页 |
| 1.3.6 地表沉陷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 第14-15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二盘区地质开采条件 | 第17-26页 |
| 2.1 矿井概况 | 第17页 |
| 2.2 二盘区地层结构及岩石力学性质 | 第17-23页 |
| 2.2.1 三叠系上统胡家村组(T3h) | 第17页 |
| 2.2.2 侏罗系 | 第17-19页 |
| 2.2.3 白垩系下统 | 第19-20页 |
| 2.2.4 新近系、第四系松散层 | 第20-23页 |
| 2.3 二盘区地表地形地貌 | 第23页 |
| 2.4 二盘区开采条件 | 第23-24页 |
| 2.4.1 煤层 | 第23页 |
| 2.4.2 构造 | 第23-24页 |
| 2.4.3 顶底板 | 第24页 |
| 2.4.4 工作面布置 | 第2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3 地表移动观测研究 | 第26-42页 |
| 3.1 地表移动观测 | 第26-29页 |
| 3.1.1 观测线及测点设计 | 第26-28页 |
| 3.1.2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 | 第28-29页 |
| 3.2 观测结果分析 | 第29-40页 |
| 3.2.1 204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 第29-34页 |
| 3.2.2 205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 第34-39页 |
| 3.2.3 206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 第39-40页 |
| 3.3 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多工作面大面积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模拟研究 | 第42-51页 |
| 4.1 实验目的 | 第42页 |
| 4.2 实验模拟软件 | 第42页 |
| 4.3 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 4.4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 4.4.1 204、205工作面开采模拟结果与实测对比 | 第44-46页 |
| 4.4.2 多工作面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 第46-48页 |
| 4.4.3 各工作面开采地表下沉曲线对比 | 第48-49页 |
| 4.5 多工作面采动地表移动规律分析 | 第49-5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5 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 第51-56页 |
| 5.1 采动地表移动变形特征 | 第51页 |
| 5.2 地表移动变形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 5.2.1 松散层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 | 第51页 |
| 5.2.2 洛河组砂岩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 | 第51-52页 |
| 5.3 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 第52-55页 |
| 5.3.1 关键层对地表移动的控制 | 第52-55页 |
| 5.3.2 煤柱对地表移动的影响 | 第5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6 地表沉陷灾害防治对策 | 第56-59页 |
| 6.1 研究区开采地表沉陷灾害特征 | 第56-57页 |
| 6.1.1 地表破坏特征 | 第56-57页 |
| 6.1.2 覆岩破坏特征 | 第57页 |
| 6.2 研究区开采地表沉陷灾害形成机理 | 第57页 |
| 6.3 地表沉陷灾害防治对策 | 第57-5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7 结论及展望 | 第59-61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 7.2 展望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