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稻瘟病抗病基因Pia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a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1-17页
    1.1 植物抗病性的产生第11页
    1.2 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的研究概况第11-13页
        1.2.1 稻瘟病抗病基因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2 稻瘟病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2页
        1.2.3 抗病基因的结构、功能第12-13页
    1.3 植物抗病蛋白亚细胞定位模式与功能的关系第13-14页
    1.4 抗病基因与无毒基因互作的模式第14-15页
    1.5 成对抗病基因与无毒基因的互作机制第15-16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以及主要内容第16-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2页
    2.1 实验材料第17-18页
        2.1.1 菌物材料第17页
        2.1.2 植物材料第17页
        2.1.3 主要试剂第17-18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18页
    2.2 实验方法第18-22页
        2.2.1 酵母双杂交(Y2H)实验第18-19页
        2.2.2 亚细胞定位实验第19-20页
        2.2.3 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ion, BiFC)实验第20页
        2.2.4 利用水稻原生质体进行的免疫共沉淀实验第20-21页
        2.2.5 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水稻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实验第21-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32页
    3.1 Pia2_(NtNN)截短蛋白的体外自身互作第22-24页
    3.2 Pia1_(CC)与Pia2_(CC)的互作分析第24-28页
        3.2.1 Pia1_(CC)及Pia2_(CC)的亚细胞定位第24-27页
        3.2.2 Pia1_(CC)与Pia2_(CC)的体内互作第27-28页
    3.3 Pia1_(CC)、Pia2_(CC)与AvrPia的体内互作第28-30页
        3.3.1 Pia1_(CC)与AvrPia的BiFC互作分析第28页
        3.3.2 Pia2_(CC)与AvrPia的BiFC互作分析第28-30页
    3.4 Pia1、Pia2与AvrPia三者的Co-IP互作分析第30页
    3.5 Pia1、Pia2与AvrPia三者的功能及互作分析第30-32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2-36页
    4.1 蛋白功能表达与结构的关系第32页
    4.2 抗病蛋白亚细胞定位与功能的关系第32-33页
    4.3 Pia与AvrPia的互作模式第33-35页
    4.4 本研究创新点第35页
    4.5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第35-36页
致谢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6页
附录第46页
附录A:实验方法第46-55页
附录B:本研究所用引物总表第55-59页
附录C:研究期间构建载体列表第59-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药减施与轮作和捕食螨综合应用对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
下一篇: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