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城乡金融组织论文

二元转型框架下农村正规金融的渗透机制与渗透绩效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目录第14-18页
图目录第18-19页
表目录第19-20页
1 绪论第20-36页
    1.1 选题背景第20-2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1-28页
        1.2.1 研究现状与理论架构欠缺第21-24页
        1.2.2 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第24-27页
        1.2.3 发展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农村金融第27-28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30页
        1.3.1 研究目的第28-29页
        1.3.2 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29-30页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设计第30-32页
    1.5 主要内容第32-33页
    1.6 相关概念说明第33-34页
    1.7 创新与不足第34-36页
2 理论回顾:发展经济学中的农村金融理论第36-56页
    2.1 农村金融面临的经济环境第36-37页
    2.2 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第37-41页
        2.2.1 分割性第37-38页
        2.2.2 政府干预第38-41页
    2.3 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第41-51页
        2.3.1 关于农村金融市场高利率的解释第41-42页
        2.3.2 市场完全条件下的农村借贷合约激励结构的解释第42页
        2.3.3 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农村借贷合约激励结构的解释第42-51页
    2.4 农村金融理论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第51-54页
        2.4.1 二元转型模型中的金融缺失第51-53页
        2.4.2 二元转型的信息流动变异与借贷合约第53-54页
    2.5 小结第54-56页
3 二元转型、市场完全与农村正规金融的渗透第56-78页
    3.1 相关研究回顾第56-57页
    3.2 农村金融发展与二元转型:一个分析框架及假说第57-63页
        3.2.1 经济环境第58-59页
        3.2.2 模型第59-60页
        3.2.3 农村金融发展影响二元转型的机制第60-63页
        3.2.4 假说第63页
    3.3 计量模型、变量和数据第63-67页
        3.3.1 计量模型的设定第63-64页
        3.3.2 变量定义与测算第64-67页
        3.3.3 数据来源第67页
    3.4 估计方法与识别约束设定第67-69页
        3.4.1 估计方法第67-69页
        3.4.2 识别约束条件的设定第69页
    3.5 实证结果第69-75页
        3.5.1 总量结果第69-73页
        3.5.2 分时段的比较第73-75页
    3.6 结论与启示第75-78页
4 二元转型、金融摩擦与农村正规金融的渗透第78-104页
    4.1 相关文献回顾第78-81页
    4.2 理论模型与假说第81-86页
        4.2.1 费-拉模型中的金融作用与刘易斯拐点第81-83页
        4.2.2 三种效应的叠加与金融发展拐点第83-86页
        4.2.3 假说第86页
    4.3 假说1的证明第86-93页
        4.3.1 金融发展拐点的识别第86-87页
        4.3.2 模型形式的具体选择第87-90页
        4.3.3 模型估计结果第90-93页
    4.4 假说2的证明第93-101页
        4.4.1 变量定义第93-94页
        4.4.2 模型、数据与估计方法第94-101页
    4.5 本章结论第101-104页
5 二元转型、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变迁与农村正规金融的渗透第104-118页
    5.1 相关文献回顾第104-106页
    5.2 农业上市公司信贷配给的基本事实第106-109页
        5.2.1 信贷指标的选取第106-107页
        5.2.2 企业融资中银行信贷比例的基本变化情况第107-109页
    5.3 外部融资环境变化时段的选择与企业融资结构决定因素分析第109-111页
        5.3.1 银行信贷环境变化时段的确定第109-111页
        5.3.2 影响企业短期负债结构的主要因素第111页
    5.4 面板数据的实证第111-116页
        5.4.1 模型与数据第111-113页
        5.4.2 实证结果第113-116页
    5.5 本章结论第116-118页
6 二元转型、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分割与农村正规金融的渗透第118-136页
    6.1 相关文献回顾第118-120页
    6.2 理论模型架构、命题与推论第120-124页
        6.2.1 经济环境假设第120-121页
        6.2.2 金融机构预期经济利润函数第121-122页
        6.2.3 命题与推论第122-124页
    6.3 研究设计第124-127页
        6.3.1 基本思路第124-125页
        6.3.2 非正规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分类第125-127页
        6.3.3 中国农村利率改革阶段划分第127页
    6.4 计量模型、变量与估计方法第127-130页
        6.4.1 计量模型第127-128页
        6.4.2 变量定义与控制第128-129页
        6.4.3 估计方法第129-130页
    6.5 估计结果及讨论第130-134页
        6.5.1 估计结果第130页
        6.5.2 估计结果的讨论第130-134页
    6.6 本章结论第134-136页
7 二元转型、借贷合约的激励设计与农村正规金融的渗透第136-156页
    7.1 相关文献回顾第136-138页
    7.2 模型构建与假说提出第138-142页
        7.2.1 基准模型第138-140页
        7.2.2 二元转型条件下的延拓第140-142页
        7.2.3 假说提出第142页
    7.3 模型、数据与方法第142-149页
        7.3.1 模型设定第142-143页
        7.3.2 控制变量的确定第143页
        7.3.3 其他变量的定义第143-145页
        7.3.4 估计方法选择第145-146页
        7.3.5 数据第146-149页
    7.4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第149-153页
    7.5 本章结论第153-156页
8 借贷合约激励设计、农户融资约束与农村正规金融的渗透第156-180页
    8.1 相关文献回顾第156-158页
    8.2 理论分析框架与假说第158-162页
        8.2.1 理论分析框架第158-162页
        8.2.2 假说第162页
    8.3 假说1的证明第162-174页
        8.3.1 研究设计第162-164页
        8.3.2 计量模型第164-166页
        8.3.3 变量与数据第166-167页
        8.3.4 估计方法第167-168页
        8.3.5 实证结果第168-174页
    8.4 假说二的证明第174-177页
        8.4.1 研究设计第174-175页
        8.4.2 fq的定义第175页
        8.4.3 实证结果第175-177页
    8.5 本章结论第177-180页
9 总结与讨论第180-186页
参考文献第186-196页
附录第196-204页
    附录1 调查问卷1第196-200页
    附录2 调查问卷2第200-204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t玉米秸秆还田和赤子爱胜蚓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下一篇:根系分泌物在硅介导番茄青枯病抗性中的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