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膜与膜分离技术 | 第10-13页 |
1.1.1 引言 | 第10页 |
1.1.2 膜分离技术概述 | 第10-12页 |
1.1.3 膜的污染及控制方法 | 第12-13页 |
1.2 膜材料改性方法 | 第13-15页 |
1.2.1 表面涂覆改性 | 第13-14页 |
1.2.2 表面接枝改性 | 第14页 |
1.2.3 共混改性 | 第14-15页 |
1.3 关于两亲性共聚物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1 基于两亲性共聚物的膜与膜过程 | 第15-17页 |
1.3.2 两亲性共聚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8-21页 |
1.4.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18页 |
1.4.2 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 | 第18-19页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1-31页 |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1-23页 |
2.1.1 试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2.1 试剂及原料的处理 | 第23-24页 |
2.2.2 甜菜碱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3 聚砜分离膜的制备 | 第25页 |
2.3 甜菜碱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2.3.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26页 |
2.3.2 动态光散射分析 | 第26页 |
2.4 聚砜分离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26-30页 |
2.4.1 膜表面亲水性测试 | 第26-27页 |
2.4.2 膜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2.4.3 BSA静态等温吸附测试 | 第28-29页 |
2.4.4 膜抗微生物吸附评价 | 第29页 |
2.4.5 膜形态结构测试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两亲性甜菜碱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31-36页 |
3.2.1 反应温度对大分子引发剂合成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2 反应时间对大分子引发剂合成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38页 |
3.3.1 poly(LMA-co-DMAEMA)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37页 |
3.3.2 poly(HMA-co-DMAEMA)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38页 |
3.4 甜菜碱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43页 |
3.4.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溶解性 | 第38-39页 |
3.4.2 甜菜碱纳米粒子的粒度分布 | 第39-41页 |
3.4.3 甜菜碱纳米粒子的亲疏转换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纳米粒子对PSF分离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4-60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纳米粒子对PSF分离膜表面亲水性的影响 | 第44-49页 |
4.2.1 无机盐对PSF分离膜表面亲水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2 膜表面亲水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6-49页 |
4.3 纳米粒子对PSF分离膜渗透性能的影响 | 第49-53页 |
4.3.1 膜纯水渗透通量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9-50页 |
4.3.2 膜蛋白截留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0-51页 |
4.3.3 膜通量恢复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4.4 纳米粒子对PSF分离膜静态BSA吸附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 纳米粒子对PSF分离膜抗菌吸附的影响 | 第54-56页 |
4.5.1 分离膜表面抗菌性的构建与评价 | 第54-55页 |
4.5.2 膜抗菌吸附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55-56页 |
4.6 纳米粒子对PSF分离膜形态的影响 | 第56-58页 |
4.6.1 poly(LMA-co-SBMA)/PSF复合分离膜的形态结构 | 第56-57页 |
4.6.2 反“荷叶效应”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