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轨电车运行图调整研究与开发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调整概述 | 第16-22页 |
2.1 调整的原因 | 第16-17页 |
2.1.1 列车晚点的原因分析 | 第16页 |
2.1.2 列车晚点情况分类 | 第16-17页 |
2.2 调整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2.3 调整的特点 | 第17页 |
2.4 调整的原则和策略 | 第17-19页 |
2.4.1 调整原则 | 第17-18页 |
2.4.2 调整策略 | 第18-19页 |
2.5 调整流程 | 第19-20页 |
2.6 调整的算法比较 | 第20页 |
2.7 启发式算法的选定 | 第20-22页 |
3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现 | 第22-45页 |
3.1 系统目标与需求分析 | 第22-24页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第24-27页 |
3.2.1 相关技术的介绍 | 第25-26页 |
3.2.2 系统技术流程 | 第26-27页 |
3.3 数据库设计 | 第27-34页 |
3.3.1 数据库访问技术 | 第27-30页 |
3.3.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第30-34页 |
3.4 系统关键技术 | 第34-37页 |
3.4.1 运行线选择和拖拽设计 | 第34-35页 |
3.4.2 运行图动态回放设计 | 第35-36页 |
3.4.3 自动语音报站 | 第36-37页 |
3.5 其它辅助功能的设计 | 第37-38页 |
3.6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及实现 | 第38-44页 |
3.7 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互 | 第44-45页 |
4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调整模型和算法 | 第45-48页 |
4.1 调整建模 | 第45-46页 |
4.1.1 目标函数 | 第45页 |
4.1.2 约束条件 | 第45-46页 |
4.2 调整算法 | 第46-48页 |
5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调整实例分析 | 第48-54页 |
5.1 运行调整 | 第48-51页 |
5.1.1 手动调整 | 第48-50页 |
5.1.2 自动调整 | 第50-51页 |
5.2 实例分析 | 第51-54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54-57页 |
6.1 总结 | 第54-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