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导论 | 第7-15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8-9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2 创新点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第9-11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相关研究概念厘清 | 第11-13页 |
1.5.1 新媒体 | 第11-12页 |
1.5.2 网络政治参与 | 第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5页 |
2 详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现象 | 第15-21页 |
2.1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现象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2.1.1 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信息与表达自由 | 第15-16页 |
2.1.2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路径 | 第16-17页 |
2.2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 第17-19页 |
2.2.1 社交网站(主要是微博) | 第17-18页 |
2.2.2 论坛 | 第18页 |
2.2.3 博客 | 第18页 |
2.2.4 政府门户网站 | 第18-19页 |
2.3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与意义 | 第19-20页 |
2.3.1 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19页 |
2.3.2 利于防止公权力滥用,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 第19页 |
2.3.3 促进我国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髙及政治成熟 | 第19-20页 |
2.3.4 丰富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和形式 | 第20页 |
2.3.5 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安定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1页 |
3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分析 | 第21-25页 |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 第21-22页 |
3.1.1 自我意识强烈 | 第21页 |
3.1.2 执着的城市梦 | 第21-22页 |
3.1.3 迷茫的心灵 | 第22页 |
3.2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现实政治参与的考察 | 第22-23页 |
3.3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机遇 | 第23-24页 |
3.3.1 网络政治参与提高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能力 | 第23页 |
3.3.2 网络政治参与拓展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途径 | 第23-24页 |
3.3.3 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直接行使监督职能 | 第24页 |
3.3.4 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维护切身权益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4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实况 | 第25-40页 |
4.1 调研样本基本人口学变量状况 | 第25页 |
4.2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基于问卷调研 | 第25-39页 |
4.2.1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媒体接触较频繁 | 第25-27页 |
4.2.2 新生代农民工对网络新媒体的信任度并不高 | 第27-28页 |
4.2.3 新生代农民工肯定新媒体保障知情权,但监督权和参与权保障效果较差 | 第28-33页 |
4.2.4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认知水平较差 | 第33-34页 |
4.2.5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意识较低 | 第34-35页 |
4.2.6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效能感较低 | 第35-37页 |
4.2.7 新生代农民工对网络政治参与的评价比较积极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5 讨论 | 第40-44页 |
5.1 经济因素加剧网络政治参与不平衡 | 第40-41页 |
5.2 数字鸿沟导致信息获取不平衡 | 第41-42页 |
5.3 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导致权利悬空 | 第42-43页 |
5.4 利益代表机构缺失导致参与无序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6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行措施 | 第44-49页 |
6.1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释放新生代农民工活力 | 第44页 |
6.2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地位,为其网络政治参与提供物质保障 | 第44页 |
6.3 加快缩小数字鸿沟建设,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信息获取平等 | 第44-45页 |
6.4 完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与常态化 | 第45-46页 |
6.5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与伦理道德建设,规范网络政治参与有序进行 | 第46页 |
6.6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教育”,培养其现代公民素质 | 第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7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