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建设与发展论文

基于动态视角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与比较优势关系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引言第8-9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9-10页
        1.2.1 研究目标第9页
        1.2.2 研究内容第9-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4页
        1.3.1 贸易条件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第10-12页
        1.3.2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第12-13页
        1.3.3 贸易条件与比较优势的联系第13-14页
        1.3.4 文献评述第14页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4-15页
        1.4.1 可能的创新点第14页
        1.4.2 不足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贸易条件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第15-27页
    2.1 贸易条件理论第15-18页
        2.1.0 影响贸易条件的相关理论第15-16页
        2.1.1 贸易条件评价指标第16页
        2.1.2 价格贸易条件第16-17页
        2.1.3 收入贸易条件第17页
        2.1.4 要素贸易条件第17-18页
    2.2 比较优势理论第18-23页
        2.2.1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脉络第18-20页
        2.2.2 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第20-21页
        2.2.3 比较优势动态化模型分析第21-23页
    2.3 贸易条件变动与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联系第23-27页
        2.3.1 贸易条件确定第23-25页
        2.3.2 贸易条件变动第25-27页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现状分析第27-43页
    3.1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第27-29页
        3.1.1 产业分类第27页
        3.1.2 现状分析第27-29页
    3.2 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现状研究第29-36页
        3.2.1 价格贸易条件第29-31页
        3.2.2 收入贸易条件第31-33页
        3.2.3 要素贸易条件第33-36页
    3.3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现状研究第36-42页
        3.3.1 基于显性比较优势动态能力指数的测算第36-39页
        3.3.2 基于拉菲指数的测算第39-40页
        3.3.3 基于产业内专业化水平指标的测算第40-42页
    3.4 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与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第42-43页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与比较优势关系的实证分析第43-53页
    4.1 中国比较优势的演变第43-47页
        4.1.1 比较优势动态能力评价体系第43-46页
        4.1.2 中国比较优势演变分析第46-47页
    4.2 比较优势与贸易状况的相关性分析第47-49页
        4.2.1 相关性分析第47-48页
        4.2.2 模型回归第48-49页
    4.3 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与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第49-53页
        4.3.1 计量模型说明第49页
        4.3.2 序列平稳性检验第49-50页
        4.3.3 模型检验结果第50-53页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第53-57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53-55页
        5.1.1 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变动第53页
        5.1.2 中国比较优势变动第53-54页
        5.1.3 贸易条件与比较优势关系第54-55页
    5.2 政策建议第55-57页
        5.2.1 优化要素禀赋优势第55页
        5.2.2 培育技术创新优势第55-56页
        5.2.3 提高规模经济优势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第60-61页
后记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代理盲签名的研究及其在电子现金中的应用
下一篇:货币政策、内部控制和债务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