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课题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3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光纤通道协议分析及实现 | 第21-29页 |
2.1 FC协议综述 | 第21-25页 |
2.1.1 光纤通道协议特点 | 第21页 |
2.1.2 FC协议模型与拓扑结构 | 第21-23页 |
2.1.3 FC协议帧结构与数据层次 | 第23-24页 |
2.1.4 光纤通道有序集研究 | 第24-25页 |
2.1.5 光纤通道服务类型研究 | 第25页 |
2.2 FC-AE-ASM协议分析 | 第25-27页 |
2.2.1 FC-AE-ASM协议概述 | 第25-26页 |
2.2.2 ASM消息 | 第26-27页 |
2.3 FC光纤通道测试接.的研究设计 | 第27-29页 |
2.3.1 FC光纤通道测试接.的主要功能 | 第27页 |
2.3.2 FC光纤通道测试接.的总体设计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基于IP核的FC协议实现 | 第29-51页 |
3.1 高速串行链路原理与实现 | 第29-32页 |
3.1.1 SFP光模块简介 | 第29页 |
3.1.2 Xilinx RocketIO GTX的特点 | 第29-30页 |
3.1.3 Rocket I/O GTX组成结构 | 第30-31页 |
3.1.4 Rocket IO GTX发送链路与接收链路 | 第31-32页 |
3.2 基于IP核的FC数据处理模块 | 第32-44页 |
3.2.1 FC核外部接.描述 | 第33-34页 |
3.2.2 链路控制模块 | 第34-36页 |
3.2.3 MAC模块 | 第36-40页 |
3.2.4 用户接.模块 | 第40-42页 |
3.2.5 管理控制模块 | 第42-43页 |
3.2.6 流量控制模块 | 第43-44页 |
3.3 FC链路仿真 | 第44-51页 |
3.3.1 端.状态机链路仿真 | 第44-46页 |
3.3.2 管理接.访问寄存器时序仿真 | 第46-48页 |
3.3.3 用户接.时序仿真 | 第48-49页 |
3.3.4 流量控制仿真 | 第49-51页 |
第四章 PCIE接.与DMA传输 | 第51-73页 |
4.1 PCIE协议总体结构 | 第52-53页 |
4.1.1 事务层 | 第52页 |
4.1.2 数据链路层 | 第52页 |
4.1.3 物理层 | 第52-53页 |
4.2 PCIE的事务机制 | 第53-57页 |
4.2.1 报告事务与非报告事务 | 第53页 |
4.2.2 PCIE事务类型 | 第53-54页 |
4.2.3 TLP包的组装与拆解 | 第54-55页 |
4.2.4 TLP包格式 | 第55-57页 |
4.3 PCIE的配置空间 | 第57-59页 |
4.4 基于PCIE Core的DMA设计 | 第59-73页 |
4.4.1 PCI-Express IP核的生成 | 第59-60页 |
4.4.2 PCIE IP核接.简介 | 第60-63页 |
4.4.3 DMA控制器总体设计 | 第63-64页 |
4.4.4 DMA控制器各个功能模块简介 | 第64-69页 |
4.4.5 DMA读写过程 | 第69-70页 |
4.4.6 DMA功能验证 | 第70-73页 |
第五章 主机驱动程序与测试软件设计 | 第73-87页 |
5.1 主机驱动程序设计 | 第73-82页 |
5.1.1 WinDriver驱动开发介绍 | 第73-75页 |
5.1.2 硬件接.层设计 | 第75-77页 |
5.1.3 协议实现层设计 | 第77-80页 |
5.1.4 API接.层设计 | 第80-82页 |
5.2 应用层测试软件设计 | 第82-87页 |
5.2.1 点对点通信测试软件设计 | 第82-84页 |
5.2.2 点对点收发通信测试 | 第84-87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