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编码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视频目标跟踪概述 | 第17-20页 |
1.3.1 当前跟踪算法主要组成部分 | 第17-18页 |
1.3.2 目标跟踪技术研究的难点 | 第18-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介绍 | 第21-29页 |
2.1 Haar-like特征 | 第21-22页 |
2.1.1 积分图 | 第21页 |
2.1.2 Haar-like特征计算 | 第21-22页 |
2.2 颜色空间模型 | 第22-23页 |
2.2.1 HSV颜色空间模型 | 第22-23页 |
2.2.2 Lab颜色空间模型 | 第23页 |
2.3 超像素简介 | 第23-24页 |
2.4 稀疏编码理论 | 第24-26页 |
2.4.1 向量量化编码 | 第24-25页 |
2.4.2 稀疏编码 | 第25页 |
2.4.3 局部约束线性编码 | 第25-26页 |
2.5 空间金字塔匹配 | 第26-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基于优化boosting的目标跟踪方法 | 第29-41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构建高斯模型 | 第29-31页 |
3.2.1 高斯模型初始化 | 第29-30页 |
3.2.2 更新高斯模型 | 第30-31页 |
3.3 高斯模型的选择 | 第31页 |
3.4 遮挡判断 | 第31-32页 |
3.5 预测目标位置 | 第32页 |
3.6 跟踪算法描述 | 第32-34页 |
3.7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7.1 性能评估措施 | 第34页 |
3.7.2 与现有跟踪算法的比较 | 第34-3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基于帧间约束超像素编码的目标跟踪方法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获取样本 | 第42页 |
4.3 获取超像素 | 第42页 |
4.4 基于超像素的帧间约束编码 | 第42-45页 |
4.4.1 编码描述 | 第42-43页 |
4.4.2 I2C编码特性 | 第43-44页 |
4.4.3 I2C编码实现 | 第44-45页 |
4.5 跟踪算法实现 | 第45-46页 |
4.5.1 跟踪算法实现过程 | 第45-46页 |
4.5.2 跟踪过程细节描述 | 第46页 |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52页 |
4.6.1 能评估措施 | 第47页 |
4.6.2 与现有跟踪方法的结果比较 | 第47-5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基于多重约束非负编码的目标跟踪方法 | 第53-65页 |
5.1 引言 | 第53-54页 |
5.2 非负矩阵分解(NMF) | 第54页 |
5.3 基于超像素的多重约束非负编码(MCNC) | 第54-57页 |
5.3.1 MCNC思想来源 | 第54-55页 |
5.3.2 MCNC描述 | 第55-56页 |
5.3.3 MCNC的初始化 | 第56-57页 |
5.4 基于MCNC的跟踪算法 | 第57-59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5.5.1 性能评估措施 | 第60页 |
5.5.2 与现有跟踪方法的结果比较 | 第60-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1.基本情况 | 第75页 |
2.教育背景 | 第75页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