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1 酸性多糖研究概述 | 第13-20页 |
1.1.1 酸性多糖的定义 | 第13页 |
1.1.2 酸性多糖的种类和来源 | 第13-16页 |
1.1.3 酸性多糖的制备 | 第16-17页 |
1.1.4 酸性多糖的结构解析 | 第17-19页 |
1.1.5 酸性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9页 |
1.1.6 酸性多糖的硫酸化取代和修饰 | 第19-20页 |
1.2 多糖与功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 第20-24页 |
1.2.1 多糖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力 | 第21页 |
1.2.2 功能蛋白与生理活性 | 第21-23页 |
1.2.3 多糖与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手段 | 第23-24页 |
1.3 南瓜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3.1 南瓜多糖的结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3.2 南瓜多糖的分子修饰研究进展 | 第2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6-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水提南瓜酸性多糖WAP的制备和结构解析 | 第29-4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1.3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9-30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1.5 数据统计与图形分析 | 第3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2.1 水提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32页 |
2.2.2 WAP的纯度和分子量鉴定 | 第32-33页 |
2.2.3 WAP的红外图谱分析 | 第33页 |
2.2.4 WAP的单糖组成分析 | 第33-35页 |
2.2.5 WAP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35-39页 |
2.2.6 WAP的原子力显微形貌 | 第39-40页 |
2.2.7 WAP的特征结构 | 第40-41页 |
2.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碱提南瓜渣酸性多糖AAP的制备和结构解析 | 第43-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3.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43-44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3.1.5 数据统计与图形分析 | 第4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3.2.1 南瓜渣碱提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46页 |
3.2.2 AAP的纯度和分子量鉴定 | 第46-47页 |
3.2.3 AAP的红外图谱 | 第47页 |
3.2.4 AAP的单糖组成分析 | 第47-48页 |
3.2.5 AAP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48-54页 |
3.2.6 AAP的特征结构 | 第54-56页 |
3.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硫酸化南瓜多糖与tau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57-7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4.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57-58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4.1.5 数据统计与图形分析 | 第6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4.2.1 南瓜多糖WAP的硫酸化及鉴定 | 第60-64页 |
4.2.2 硫酸化南瓜多糖SWAP、肝素与tau蛋白相互作用特性 | 第64-67页 |
4.2.3 硫酸化南瓜多糖SWAP、肝素与tau蛋白相互作用位点 | 第67-71页 |
4.3 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南瓜多糖与其他功能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73-8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73页 |
5.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73-74页 |
5.1.4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5.1.5 数据统计与图形分析 | 第7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6-84页 |
5.2.1 硫酸化南瓜多糖SWAP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 第76-79页 |
5.2.2 硫酸化南瓜多糖SWAP体外抗凝血活性评价 | 第79-81页 |
5.2.3 碱提南瓜多糖AAP与Gal-3的相互作用 | 第81-83页 |
5.2.4 碱提酸性多糖AAP对Gal-3介导红细胞凝集的阻抑效果 | 第83-84页 |
5.3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5页 |
6.2 创新点 | 第85-8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1页 |
附表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