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4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4-19页 |
2.1 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临床特征 | 第14-15页 |
2.2 IRBD与神经系统变性病 | 第15-16页 |
2.3 IRBD中潜在的突触核蛋白病的早期预测因子 | 第16-18页 |
2.3.1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第16-17页 |
2.3.2 嗅觉障碍 | 第17页 |
2.3.3 认知功能障碍 | 第17页 |
2.3.4 精神疾病 | 第17-18页 |
2.3.5 其他潜在的预测因子 | 第18页 |
2.4 总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9-23页 |
3.1.1 临床评估 | 第19-20页 |
3.1.2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 | 第20-21页 |
3.1.3 入组标准 | 第21-22页 |
3.1.4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3.1.5 分组标准 | 第22-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2.1 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估 | 第23-24页 |
3.2.2 卧立位血压测定方法 | 第24页 |
3.2.3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测定方法 | 第24页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24-25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5-35页 |
4.1 一般信息统计 | 第25-26页 |
4.2 SCOPA-AUT得分情况 | 第26-31页 |
4.2.1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SCOPA-AUT量表总分得分比较..15 | 第26-27页 |
4.2.2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消化、泌尿、心血管系统SCOPA-AUT得分比较 | 第27-29页 |
4.2.3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体温、瞳孔调节、性功能SCOPA-AUT得分比较 | 第29-31页 |
4.3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相关参数 | 第31-35页 |
4.3.1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左右侧相位差比较 | 第31-32页 |
4.3.2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左右侧增益比较 | 第32-34页 |
4.3.3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左右相关函数比较 | 第34-35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5-42页 |
5.1 孤立性RSWA与自主神经功能 | 第35-36页 |
5.2 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自主神经功能 | 第36-40页 |
5.2.1 特发性RBD与自主神经功能 | 第36-37页 |
5.2.2 PD伴RBD与自主神经功能 | 第37-38页 |
5.2.3 很可能MSA伴RBD与自主神经功能 | 第38-39页 |
5.2.4 快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 第39-40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40-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