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1.2 本文的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2.1 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大跨度桥梁减震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桥梁抗震计算的基本理论 | 第13-16页 |
1.2.4 大跨度桥梁抗震减震计算中的地震动输入 | 第16-17页 |
1.2.5 大跨度桥梁抗震减震计算中的几何非线性问题 | 第17-19页 |
1.2.6 磁流变(MR)阻尼器减震技术 | 第19-21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理论 | 第24-47页 |
2.1 概述 | 第24页 |
2.2 三维连续体虚功增量方程 | 第24-26页 |
2.3 空间梁单元的切线刚度阵 | 第26-32页 |
2.3.1 大旋转小应变空间梁元的广义增量平衡方程 | 第26-29页 |
2.3.2 梁元的有限元平衡方程 | 第29-32页 |
2.4 空间杆单元的切线刚度阵 | 第32-33页 |
2.5 空间梁杆单元的转换矩阵及杆端力的精细算法 | 第33-36页 |
2.5.1 大旋转小应变空间梁杆单元的坐标转换矩阵 | 第33-35页 |
2.5.2 杆端力的精细计算 | 第35-36页 |
2.6 空间两节点悬链线索单元 | 第36-40页 |
2.6.1 基本假定 | 第36页 |
2.6.2 空间两节点悬链线索单元的切线刚度矩阵 | 第36-38页 |
2.6.3 索端力的精确计算 | 第38-40页 |
2.7 非线性有限元平衡方程的求解 | 第40-42页 |
2.8 几何非线性考题 | 第42-46页 |
2.8.1 瞬变结构 | 第42-43页 |
2.8.2 柔性梁索结构 | 第43-44页 |
2.8.3 单索结构 | 第44-45页 |
2.8.4 45°空间悬臂弯梁 | 第45-46页 |
2.9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大跨度桥梁结构空间几何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时程分析方法 | 第47-60页 |
3.1 概述 | 第47页 |
3.2 桥梁结构非一致激励地震动方程 | 第47-48页 |
3.3 动力分析中的质量矩阵和阻尼矩阵 | 第48-50页 |
3.3.1 质量矩阵 | 第48-50页 |
3.3.2 阻尼矩阵 | 第50页 |
3.4 地震动输入 | 第50-51页 |
3.5 地震拟静力位移的求解 | 第51-52页 |
3.6 地震动力方程的数值积分求解 | 第52-56页 |
3.6.1 线性结构体系地震动力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53-54页 |
3.6.2 几何非线性结构体系地震动力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54-56页 |
3.7 时程分析法考题 | 第56-57页 |
3.7.1 考题一:单自由度系统 | 第56-57页 |
3.7.2 考题二:两自由度系统 | 第57页 |
3.8 大跨度桥梁空间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程序实现 | 第57-58页 |
3.9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MR阻尼器模拟技术及大跨度桥梁减震理论研究 | 第60-79页 |
4.1 概述 | 第60页 |
4.2 MR阻尼器及其力学模型 | 第60-69页 |
4.2.1 MR阻尼器力学性能 | 第61-64页 |
4.2.2 MR阻尼器力学模型 | 第64-69页 |
4.3 桥梁结构—MR阻尼器系统地震动力方程 | 第69-71页 |
4.4 大跨度桥梁减震理论的程序实现 | 第71-72页 |
4.5 MR阻尼器减震效果的数值仿真与分析 | 第72-78页 |
4.6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钢管混凝土拱桥—茅草街大桥抗震分析与研究 | 第79-97页 |
5.1 概述 | 第79页 |
5.2 茅草街大桥概况 | 第79-80页 |
5.3 场地地震动参数 | 第80-81页 |
5.4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81-82页 |
5.5 茅草街大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82-84页 |
5.6 茅草街大桥空间地震响应分析 | 第84-95页 |
5.6.1 几何非线性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84-85页 |
5.6.2 内力响应结果与分析 | 第85-90页 |
5.6.3 位移响应结果与分析 | 第90-93页 |
5.6.4 应力响应结果与分析 | 第93-95页 |
5.7 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自锚式悬索桥—平胜大桥抗震分析与减震研究 | 第97-119页 |
6.1 概述 | 第97页 |
6.2 平胜大桥概况 | 第97-98页 |
6.3 场地地震动参数 | 第98页 |
6.4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98-100页 |
6.5 平胜大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100-103页 |
6.6 不带MR阻尼器的平胜大桥抗震分析 | 第103-112页 |
6.6.1 几何非线性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6.6.2 竖向地震动分量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6.6.3 行波输入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6.6.4 塔梁连接形式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6.7 带MR阻尼器的平胜大桥减震研究 | 第112-117页 |
6.7.1 MR阻尼器输入电流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7.2 MR阻尼器数目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6.7.3 MR阻尼器安装位置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6.8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19-121页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