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洁教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证治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第11-36页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 病历采集与选择标准 | 第11-13页 |
1.2.1 病历采集 | 第11页 |
1.2.2 诊断标准 | 第11-13页 |
1.2.3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2.4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1.3.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数据挖掘 | 第13-16页 |
1.3.2 学术访谈 | 第16-17页 |
1.4 研究结果 | 第17-27页 |
1.4.1 年龄分布规律 | 第17-18页 |
1.4.2 症状规律 | 第18-21页 |
1.4.3 证候分型规律 | 第21页 |
1.4 4 治则治法规律 | 第21-22页 |
1.4.5 药性规律 | 第22-23页 |
1.4.6 药-证-症规律 | 第23-27页 |
1.5 证治经验总结 | 第27-32页 |
1.5.1 提出调肝三法,注重从肝论治 | 第27-29页 |
1.5.2 首创“调更解郁”,重视调畅枢机 | 第29-30页 |
1.5.3 注重调养心神,配合心理疏导 | 第30页 |
1.5.4 宗丹溪,主张调气化痰 | 第30-31页 |
1.5.5 重视培补脾肾,遵崇“养生之道” | 第31-32页 |
1.6 用药特色 | 第32-35页 |
1.6.1 经典药对配伍 | 第32-33页 |
1.6.2 注重动静结合 | 第33-34页 |
1.6.3 将性味与归经有机结合,调理气机升降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2章 综述 更年期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第36-53页 |
2.1 病名概述 | 第36-38页 |
2.1.1 百合病 | 第36-37页 |
2.1.2 脏躁、梅核气 | 第37页 |
2.1.3 郁证 | 第37-38页 |
2.2 病因病机 | 第38-43页 |
2.2.1 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 | 第38-40页 |
2.2.2 中医学对病机的认识 | 第40-41页 |
2.2.3 现代医学有关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41-43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43-48页 |
2.3.1 中药治疗 | 第43-44页 |
2.3.2 针灸疗法 | 第44-45页 |
2.3.3 心理疗法 | 第45-46页 |
2.3.4 抗抑郁药物疗法 | 第46-47页 |
2.3.5 经颅磁刺激疗法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附录A 病历观察表 | 第54-55页 |
附录B 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 | 第55-56页 |
附录C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