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导论 | 第13-3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3-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第一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蕴 | 第34-72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释义 | 第34-39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 | 第34-36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求学的人 | 第36-37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发展的人 | 第37-38页 |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历史的人 | 第38-39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 | 第39-49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构成 | 第40-42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元素构成 | 第42-44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历史构成 | 第44-49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 | 第49-55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主要对象 | 第49-51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关键对象 | 第51-53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重点对象 | 第53-55页 |
四、历史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 第55-72页 |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 第55-62页 |
(二)西方古代思想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 第62-68页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 第68-72页 |
第二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理 | 第72-97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划定 | 第72-78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指涉 | 第72-73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组成 | 第73-78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原始溯源 | 第78-82页 |
(一)生命起源视角的溯源 | 第78-80页 |
(二)人类进化视角的溯源 | 第80-82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学段发展 | 第82-92页 |
(一)小学阶段的生理发展 | 第82-85页 |
(二)初中阶段的生理发展 | 第85-89页 |
(三)高中阶段的生理发展 | 第89-91页 |
(四)大学阶段的生理发展 | 第91-92页 |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发展的特点 | 第92-97页 |
(一)自然过程性 | 第93-95页 |
(二)意识影响性 | 第95-97页 |
第三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 | 第97-132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圈定 | 第97-103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所指 | 第97-100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内容 | 第100-103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原始发生 | 第103-108页 |
(一)感觉的发生阶段 | 第103-104页 |
(二)知觉的发生阶段 | 第104页 |
(三)记忆的发生阶段 | 第104-105页 |
(四)思维的萌芽阶段 | 第105-106页 |
(五)想象形成的阶段 | 第106-108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学段发展 | 第108-127页 |
(一)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 第108-113页 |
(二)初中阶段的心理发展 | 第113-119页 |
(三)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 | 第119-124页 |
(四)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 第124-127页 |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发展的规律 | 第127-132页 |
(一)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发展 | 第127-129页 |
(二)从无意识性到有意识性的发展 | 第129-132页 |
第四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 | 第132-175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厘定 | 第132-138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内涵 | 第132-136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主体 | 第136-138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功能 | 第138-143页 |
(一)价值发生功能 | 第139-140页 |
(二)理想形成功能 | 第140-141页 |
(三)情感体验功能 | 第141页 |
(四)人格发育功能 | 第141-142页 |
(五)行为动力功能 | 第142-143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根源 | 第143-149页 |
(一)根源于自然进化 | 第143-145页 |
(二)根源于社会同化 | 第145-147页 |
(三)根源于个体实现 | 第147-149页 |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学段表现 | 第149-169页 |
(一)小学阶段的主导需要 | 第150-155页 |
(二)初中阶段的主导需要 | 第155-160页 |
(三)高中阶段的主导需要 | 第160-165页 |
(四)大学阶段的主导需要 | 第165-169页 |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发展规律 | 第169-175页 |
(一)从个体重心到社会重心的发展 | 第169-172页 |
(二)从自在表达到自觉形成的发展 | 第172-175页 |
第五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 | 第175-220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界定 | 第175-181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含义 | 第175-179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观察 | 第179-181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作用 | 第181-186页 |
(一)承载思想观念 | 第181-182页 |
(二)承载政治观点 | 第182-183页 |
(三)承载道德规范 | 第183-184页 |
(四)承载习惯养成 | 第184-185页 |
(五)承载创新创造 | 第185-186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根据 | 第186-192页 |
(一)环境的交互作用 | 第186-187页 |
(二)需要驱动的转化 | 第187-189页 |
(三)认知力量的调控 | 第189-192页 |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特点 | 第192-212页 |
(一)小学阶段的行为特点 | 第192-198页 |
(二)初中阶段的行为特点 | 第198-203页 |
(三)高中阶段的行为特点 | 第203-207页 |
(四)大学阶段的行为特点 | 第207-212页 |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发展的规律 | 第212-220页 |
(一)从行为动作到行为实践的发展 | 第212-215页 |
(二)从依从立场到整合立场的发展 | 第215-220页 |
第六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问题 | 第220-258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界说 | 第220-224页 |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语用 | 第220-222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实质 | 第222-224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来源 | 第224-232页 |
(一)个体形成 | 第224-226页 |
(二)社会建构 | 第226-230页 |
(三)个体与社会互动 | 第230-232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学段表现 | 第232-252页 |
(一)小学阶段的典型问题 | 第233-238页 |
(二)初中阶段的典型问题 | 第238-244页 |
(三)高中阶段的典型问题 | 第244-248页 |
(四)大学阶段的典型问题 | 第248-252页 |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演化规律 | 第252-258页 |
(一)从社会差距到自我困惑的演进 | 第252-255页 |
(二)从适应背景到成材背景的变换 | 第255-258页 |
第七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 | 第258-277页 |
一、发展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 第258-264页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转换 | 第264-268页 |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转换 | 第268-270页 |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转换 | 第270-274页 |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转换 | 第274-277页 |
结语 | 第277-281页 |
参考文献 | 第281-286页 |
后记 | 第286-288页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88-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