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逍遥游”与庄子哲学的中心话题 | 第7-43页 |
1.1 庄子哲学的中心话题 | 第7-21页 |
1.1.1 作个人主义理解的庄子哲学 | 第7-10页 |
1.1.2 作复古主义理解的庄子哲学 | 第10-14页 |
1.1.3 个人主义与复古主义两种不同理解之间的对抗性 | 第14-17页 |
1.1.4 庄子哲学中个人主义与复古主义之间的关系 | 第17-21页 |
1.2 道家的“独”观念与庄子的远古追忆 | 第21-30页 |
1.2.1 道家论“道”之“独” | 第21-24页 |
1.2.2 庄子的“见独”之境 | 第24-27页 |
1.2.3 道家“独”观念背后的远古追忆 | 第27-30页 |
1.3 超越传统隐逸之风的逍遥游 | 第30-43页 |
1.3.1 庄子对隐逸之风的批评 | 第30-34页 |
1.3.2 庄子的现实应世哲学 | 第34-37页 |
1.3.3“逍遥游”与庄子的理想世界 | 第37-43页 |
第2章 以郭象为代表的玄学阐释路径 | 第43-64页 |
2.1“魏晋风度”与先秦道家哲学的离合关系 | 第43-53页 |
2.1.1 先秦道家哲学对于公共礼法的蔑视 | 第43-46页 |
2.1.2 魏晋士人蔑视“礼法”契合先秦道家哲学的基本立场 | 第46-49页 |
2.1.3“魏晋风度”背离先秦道家的应世态度 | 第49-53页 |
2.2 郭象的适性逍遥论 | 第53-64页 |
2.2.1 关于逍遥“主体”的不同理解 | 第54-57页 |
2.2.2 关于逍遥方式的不同理解 | 第57-61页 |
2.2.3 关于逍遥意义的不同理解 | 第61-64页 |
第3章 以支遁为代表的佛学阐释路径 | 第64-81页 |
3.1 庄子的两个世界与支遁的两种生活 | 第64-73页 |
3.1.1 支道林的两种生活与“逍遥游”阐释 | 第64-67页 |
3.1.2 庄子的两个世界与逍遥生存 | 第67-69页 |
3.1.3 支遁逍遥论的佛教意蕴 | 第69-73页 |
3.2 从王羲之与支遁的交往看魏晋时期庄子学的处境 | 第73-81页 |
3.2.1 关于王羲之、支遁的交往 | 第73-75页 |
3.2.2 关于王羲之的思想倾向和宗教信仰 | 第75-77页 |
3.2.3 关于王羲之对庄子的若干批评 | 第77-81页 |
第4章“逍遥游”的儒学阐释路径 | 第81-104页 |
4.1 论儒家与道家的体系性差异 | 第81-93页 |
4.1.1 原始儒家的体系性特征 | 第81-85页 |
4.1.2 道家的体系性特征 | 第85-89页 |
4.1.3 原始儒家与道家的交叉重叠 | 第89-93页 |
4.2“逍遥游”的儒学阐释路径 | 第93-104页 |
4.2.1 超拔境界说 | 第93-96页 |
4.2.2 孔颜之乐说 | 第96-100页 |
4.2.3 乡愿说 | 第100-104页 |
第5章“逍遥游”的现代阐释 | 第104-118页 |
5.1 精神自由说 | 第104-108页 |
5.2 游世逍遥说 | 第108-112页 |
5.3 远古生存方式说 | 第112-118页 |
结语:论庄子的反利己主义 | 第11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