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铁路悬索桥隧道锚模型试验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隧道锚悬索桥及隧道式锚碇位置 | 第12页 |
1.3 隧道式锚碇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隧道式锚碇研究案例 | 第12-13页 |
1.3.2 隧道式锚碇锚址的选定 | 第13页 |
1.3.3 隧道式锚碇的设计计算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2章 隧道式锚碇承载性能模型试验设计 | 第17-31页 |
2.1 金沙江特大桥概况 | 第17-26页 |
2.1.1 金沙江特大桥简介 | 第17页 |
2.1.2 金沙江特大桥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18页 |
2.1.3 金沙江特大桥隧道锚设计概况 | 第18-20页 |
2.1.4 岩体物理力学指标 | 第20-26页 |
2.2 原位模型设计 | 第26-29页 |
2.2.1 试验场地 | 第26-27页 |
2.2.2 相似关系 | 第27-28页 |
2.2.3 模型试验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2.2.4 加压系统 | 第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有限元模型 | 第31-38页 |
3.1 岩体本构模型 | 第31-32页 |
3.2 接触面理论 | 第32-33页 |
3.2.1 接触对离散方法 | 第33页 |
3.2.2 接触面法向模型 | 第33页 |
3.3 材料参数 | 第33-34页 |
3.4 初始地应力场及荷载 | 第34-35页 |
3.5 计算范围及单元划分 | 第35-36页 |
3.6 隧道式锚碇模型试验施工过程模拟 | 第36-3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8-59页 |
4.1 初始应力场平衡的计算结果 | 第38页 |
4.2 岩体变形规律 | 第38-52页 |
4.2.1 平硐开挖计算结果 | 第38-39页 |
4.2.2 试验锚碇工作空间开挖计算结果 | 第39-40页 |
4.2.3 前锚室开挖的计算结果 | 第40-41页 |
4.2.4 隧道锚锚碇开挖计算结果 | 第41-42页 |
4.2.5 隧道锚锚碇浇筑计算结果 | 第42-43页 |
4.2.6 施加1倍设计荷载计算结果 | 第43-45页 |
4.2.7 施加超载计算结果 | 第45-49页 |
4.2.8 加载对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49-52页 |
4.3 山体应力 | 第52-54页 |
4.3.1 开挖阶段 | 第52-53页 |
4.3.2 锚碇填筑阶段 | 第53页 |
4.3.3 施加1倍设计荷载阶段 | 第53-54页 |
4.3.4 施加10倍设计荷载阶段 | 第54页 |
4.4 锚碇应力 | 第54-58页 |
4.4.1 施加1倍设计荷载阶段 | 第54-55页 |
4.4.2 施加超载阶段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