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

致谢第3-4页
中文摘要第4-6页
正文目录第6-11页
图表目录第11-13页
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概述第13-24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内涵第15-18页
        1.2.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内涵第15-16页
        1.2.2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第16-17页
        1.2.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内涵第17-18页
    1.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定位第18-19页
    1.4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与竞争性、公益性项目后评价的关系第19-20页
    1.5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总体设计第20-23页
        1.5.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的目标第20-21页
        1.5.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的内容第21-22页
        1.5.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2-23页
    1.6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23-24页
        1.6.1 创新之处第23页
        1.6.2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23-24页
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进展第24-37页
    2.1 国外项目后评价的进展第24-28页
        2.1.1 西方发达国家项目后评价的进展第24-26页
        2.1.2 发展中国家项目后评价的进展第26-27页
        2.1.3 国际金融组织项目后评价的进展第27-28页
    2.2 国外项目后评价发展趋势第28-30页
    2.3 国内项目后评价进展第30-32页
    2.4 国内外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进展第32-33页
    2.5 国内外项目后评价对我国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启示第33-37页
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后评价第37-53页
    3.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后评价的内涵与进展第37-41页
        3.1.1 土地生产能力评价的内涵第37-38页
        3.1.2 土地生产能力评价研究的进展与借鉴第38-40页
        3.1.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后评价的内涵第40-41页
    3.2 影响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生产能力的因素分析第41-46页
        3.2.1 微地形地貌影响因素第41-42页
        3.2.2 土壤影响因素第42-44页
        3.2.3 水分影响因素第44-45页
        3.2.4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第45-46页
    3.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后评价的内容第46-47页
        3.3.1 微地形地貌条件评价第46页
        3.3.2 土壤条件评价第46-47页
        3.3.3 水分条件评价第47页
        3.3.4 社会经济条件评价第47页
    3.4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后评价的指标第47-52页
        3.4.1 生产能力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8页
        3.4.2 生产能力后评价指标的内涵及量化第48-50页
        3.4.3 生产能力后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第50-52页
    3.5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后评价的实施与分析第52-53页
4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经济后评价第53-68页
    4.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经济后评价的内涵第53-58页
        4.1.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经济后评价的概念第53-54页
        4.1.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财务后评价与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区别第54-55页
        4.1.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财务后评价与国民经济后评价的联系第55-58页
    4.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财务后评价第58-62页
        4.2.1 财务后评价资料的收集第58-59页
        4.2.2 财务后评价现金流量的识别第59页
        4.2.3 财务后评价的折现率计算第59-60页
        4.2.4 财务后评价的现金流量表编制第60页
        4.2.5 财务后评价的指标设置及内涵第60-62页
        4.2.6 财务后评价差异分析第62页
    4.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第62-68页
        4.3.1 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的识别第63页
        4.3.2 国民经济后评价费用与效益的调整第63-66页
        4.3.3 国民经济后评价的参数第66-67页
        4.3.4 国民经济后评价的费用效益流量表及指标分析第67-68页
5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第68-83页
    5.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内涵第68-70页
        5.1.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的概念第68页
        5.1.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的特点第68-70页
    5.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外部效益理论第70-74页
        5.2.1 外部效益及其产生的原因第70-71页
        5.2.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外部效益的表现形式第71-72页
        5.2.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外部效益后评价的维度第72-74页
    5.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内容第74-77页
        5.3.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第74-75页
        5.3.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第75页
        5.3.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生态影响后评价第75-76页
        5.3.4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景观影响后评价第76页
        5.3.5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资源影响后评价第76-77页
    5.4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的指标第77-82页
        5.4.1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77-78页
        5.4.2 指标的内涵第78-82页
        5.4.3 指标的权重及量化第82页
    5.5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的实施与分析第82-83页
6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第83-98页
    6.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的内涵第83-87页
        6.1.1 可持续性的内涵第83-84页
        6.1.2 可持续性的评价第84-85页
        6.1.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的内涵与标准第85-87页
    6.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复杂系统理论第87-89页
        6.2.1 复杂系统理论第88页
        6.2.2 复杂系统的评价方法第88-89页
    6.3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第89-91页
    6.4 影响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的子系统分析第91-92页
    6.5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内容第92-95页
        6.5.1 简单投资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内容第92-94页
        6.5.2 再投资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内容第94-95页
    6.6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指标第95-97页
        6.6.1 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95-96页
        6.6.2 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的内涵第96-97页
        6.6.3 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的权重及量化第97页
    6.7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的实施与分析第97-98页
7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方法第98-116页
    7.1 有无对比方法第98-99页
    7.2 指数评价方法第99-101页
    7.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第101-106页
    7.4 数据包络分析法第106-109页
        7.4.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内涵(DEA)第106页
        7.4.2 基于DEA方法的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技术路线第106-108页
        7.4.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DEA模型第108-109页
    7.5 逻辑框架法第109-113页
        7.5.1 逻辑框架法概述第109页
        7.5.2 逻辑框架法的垂直逻辑关系第109-111页
        7.5.3 逻辑框架法的水平逻辑关系第111页
        7.5.4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逻辑框架的编制第111-112页
        7.5.5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LFA应用范围第112-113页
    7.6 微分因素分析法第113-116页
8 樟新公路东畈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第116-138页
    8.1 项目概述第116-118页
        8.1.1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第116页
        8.1.2 项目区自然资源条件第116-117页
        8.1.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第117-118页
    8.2 樟新公路东畈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后评价第118-121页
        8.2.1 生产能力后评价资料调查第119页
        8.2.2 评价指标的量化第119页
        8.2.3 评价指标的权重第119-120页
        8.2.4 评价结果的计算与分析第120-121页
    8.3 樟新公路东畈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经济后评价第121-130页
        8.3.1 项目财务后评价第122-124页
        8.3.2 项目国民经济后评价第124-126页
        8.3.3 项目经济后评价差异分析第126-130页
    8.4 樟新公路东畈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影响后评价第130-133页
        8.4.1 影响后评价的指标资料调查第130页
        8.4.2 评价分级标准与隶属度第130-131页
        8.4.3 评价指标的权重第131-132页
        8.4.4 评价结果的计算第132-133页
        8.4.5 评价结论与分析第133页
    8.5 樟新公路东畈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第133-136页
        8.5.1 参评指标完成程度分析第133-135页
        8.5.2 简单投资项目可持续性评价逻辑框架的编制第135页
        8.5.3 再投资项目可持续性评价逻辑框架的编制第135-136页
    8.6 樟新公路东畈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综合结论第136-138页
9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报告及管理第138-151页
    9.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报告第138-139页
        9.1.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撰写的要求第138页
        9.1.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的内容第138-139页
        9.1.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的格式第139页
    9.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机构建设第139-141页
    9.3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组织形式第141-145页
        9.3.1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组织理论第141-144页
        9.3.2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组织形式设计第144-145页
    9.4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反馈机制第145-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8页
英文摘要第158页
附录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层空间和平利用的法律问题
下一篇:牧草盲蝽越冬成虫体色变化及主要能源物质含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