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可见光通信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非理想载波侦听问题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硬核点过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5-18页 |
第2章 VLC和IEEE 802.15.7协议概述 | 第18-30页 |
2.1 VLC室内信道模型 | 第18-24页 |
2.1.1 LED光源特性 | 第19-20页 |
2.1.2 基本信道描述 | 第20-21页 |
2.1.3 接收端脉冲响应 | 第21-22页 |
2.1.4 接收端光功率 | 第22-23页 |
2.1.5 接收端的信干噪比 | 第23-24页 |
2.2 IEEE 802.15.7协议概述 | 第24-26页 |
2.2.1 拓扑结构 | 第24页 |
2.2.2 PHY层 | 第24-25页 |
2.2.3 MAC层随机接入机制 | 第25-26页 |
2.3 VLC网络的非理想载波侦听问题 | 第26-28页 |
2.3.1 星型拓扑网络的非理想载波侦听问题 | 第27页 |
2.3.2 对等拓扑网络的非理想载波侦听问题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基于OHCPP模型的并发节点密度的研究 | 第30-46页 |
3.1 HCPP模型 | 第30-31页 |
3.1.1 RF域HCPP简介 | 第30-31页 |
3.1.2 光域HCPP提出 | 第31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31-34页 |
3.2.1 光源特性 | 第32-33页 |
3.2.2 信道模型 | 第33页 |
3.2.3 非理想载波侦听模型 | 第33-34页 |
3.3 并发节点密度的研究方案 | 第34-41页 |
3.3.1 反射光场的确定 | 第34-36页 |
3.3.2 OHCPP建模方案 | 第36-38页 |
3.3.3 并发节点密度的计算 | 第38-41页 |
3.4 并发节点密度性能仿真分析 | 第41-45页 |
3.4.1 PPP节点密度对并发节点密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2 LED发射角对并发节点密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3 载波侦听阈值对并发节点密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室内VLC网络干扰模型的研究 | 第46-56页 |
4.1 干扰分析 | 第46-47页 |
4.2 中断概率 | 第47-48页 |
4.2.1 噪声分析 | 第47页 |
4.2.2 中断概率的计算 | 第47-48页 |
4.3 传输容量的求解 | 第48-49页 |
4.4 中断概率及传输容量性能仿真分析 | 第49-54页 |
4.4.1 中断概率性能分析 | 第50-53页 |
4.4.2 传输容量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