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超声辅助加工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引言 | 第9-10页 |
| 1.2 旋转超声辅助加工的原理 | 第10-12页 |
| 1.3 旋转超声辅助加工系统构成 | 第12-13页 |
| 1.4 电能传输技术 | 第13-15页 |
| 1.4.1 接触式电能传输 | 第13-14页 |
| 1.4.2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 | 第14-15页 |
| 1.5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 2.1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的结构与原理 | 第17-20页 |
| 2.1.1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的基本结构 | 第17-19页 |
| 2.1.2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原理 | 第19-20页 |
| 2.2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模型 | 第20-22页 |
| 2.2.1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结构的等效电路 | 第20页 |
| 2.2.2 超声振动结构的等效电路 | 第20-22页 |
| 2.3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上、下级电路匹配 | 第22-25页 |
| 2.3.1 上级匹配 | 第22-23页 |
| 2.3.2 下级匹配 | 第23-24页 |
| 2.3.3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中下级对上级影响 | 第24-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第26-44页 |
| 3.1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与电磁场分析原理 | 第26-28页 |
| 3.1.1 有限元分析 | 第26-27页 |
| 3.1.2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27-28页 |
| 3.2 ANSYS与电磁场仿真基本方法 | 第28-29页 |
| 3.2.1 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简介 | 第28页 |
| 3.2.2 ANSYS电磁场仿真基本方法 | 第28-29页 |
| 3.3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结构有限元仿真 | 第29-36页 |
| 3.3.1 仿真前处理 | 第29-32页 |
|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4页 |
| 3.3.3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34-36页 |
| 3.3.4 载荷的施加与边界条件设定 | 第36页 |
| 3.4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结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3.5 仿真结果验证 | 第39-43页 |
| 3.5.1 实验过程 | 第39-40页 |
|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1页 |
| 3.5.3 电能传输结构设计 | 第41-4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保偏光纤预制棒深孔超声加工实验 | 第44-53页 |
| 4.1 实验背景 | 第44-45页 |
| 4.1.1 保偏光纤技术 | 第44-45页 |
| 4.1.2 熊猫型保偏光纤预制棒 | 第45页 |
| 4.2 加工实验方案设计 | 第45-48页 |
| 4.2.1 实验原理与目标 | 第46页 |
| 4.2.2 实验设备 | 第46-47页 |
| 4.2.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7-48页 |
| 4.3 加工实验过程 | 第48-52页 |
| 4.3.1 刀柄动平衡调整 | 第48页 |
| 4.3.2 实验现象与分析 | 第48-51页 |
| 4.3.3 实验结论 | 第51-5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 5.1 本文总结 | 第53页 |
| 5.2 工作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