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1章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联 | 第20-31页 |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 第20页 |
1.2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 第20-23页 |
1.2.1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 第21-22页 |
1.2.2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 | 第22-23页 |
1.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演变 | 第23-27页 |
1.3.1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阶段 | 第23-24页 |
1.3.2 生态文明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阶段 | 第24-25页 |
1.3.3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阶段 | 第25-27页 |
1.4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意义 | 第27-31页 |
1.4.1 是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成果 | 第27-28页 |
1.4.2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 第28页 |
1.4.3 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的必然选择 | 第28-29页 |
1.4.4 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生动诠释 | 第29-30页 |
1.4.5 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 第30-31页 |
第2章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31-41页 |
2.1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理念和原则 | 第31-34页 |
2.1.1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理念 | 第31页 |
2.1.2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原则 | 第31-34页 |
2.2 生产方式的生态化 | 第34-37页 |
2.2.1 发展低碳经济 | 第34-35页 |
2.2.2 发展循环经济 | 第35-36页 |
2.2.3 发展绿色经济 | 第36-37页 |
2.3 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生态化 | 第37-39页 |
2.3.1 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 第38页 |
2.3.2 消费模式的生态化 | 第38-39页 |
2.4 城乡建设的生态化 | 第39-41页 |
2.4.1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 | 第39-40页 |
2.4.2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 第40页 |
2.4.3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 | 第40-41页 |
第3章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与面临挑战 | 第41-50页 |
3.1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有利条件 | 第41-43页 |
3.1.1 党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深化 | 第41-42页 |
3.1.2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准确判断 | 第42页 |
3.1.3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机制的不断完善 | 第42-43页 |
3.2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面临挑战 | 第43-50页 |
3.2.1 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严峻 | 第43-46页 |
3.2.2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发展不协调 | 第46-47页 |
3.2.3 缺乏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政策体系 | 第47-48页 |
3.2.4 政绩考核制度不健全 | 第48-49页 |
3.2.5 企业缺乏绿色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 第49页 |
3.2.6 公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 第49-50页 |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50-62页 |
4.1 强化政府顶层设计 | 第50-56页 |
4.1.1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 第50-51页 |
4.1.2 建立决策与协调机制 | 第51-54页 |
4.1.3 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 第54-56页 |
4.2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 第56-59页 |
4.2.1 构建企业生态责任体系 | 第56页 |
4.2.2 推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 | 第56-57页 |
4.2.3 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 | 第57-58页 |
4.2.4 推动建立生态型企业 | 第58-59页 |
4.3 发挥公众的参与作用 | 第59-62页 |
4.3.1 完善社会公众环境参与制度 | 第59-60页 |
4.3.2 推动环境社会组织的发展 | 第60页 |
4.3.3 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和普及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