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地震破坏 | 第12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PSRC结构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PSRC梁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课题提出的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PSRC梁抗震性能试验方案 | 第19-30页 |
2.1 试验概述 | 第19-24页 |
2.1.1 试验目的 | 第19页 |
2.1.2 试件设计 | 第19-22页 |
2.1.3 试件制作与浇筑 | 第22-23页 |
2.1.4 材料的力学指标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24-29页 |
2.2.1 试验加载装置 | 第24-25页 |
2.2.2 试验加载方案 | 第25-26页 |
2.2.3 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PSRC梁抗震性能试验及其结果 | 第30-49页 |
3.1 破坏形态 | 第30-35页 |
3.1.1 PSRCL-U1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30-33页 |
3.1.2 PSRCL-U3、PSRCL-U5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第33-35页 |
3.1.3 小结 | 第35页 |
3.2 滞回曲线 | 第35-40页 |
3.2.1 荷载挠度滞回曲线的定义 | 第35-37页 |
3.2.2 PSRCL-U1滞回曲线 | 第37-38页 |
3.2.3 PSRCL-U3滞回曲线 | 第38-39页 |
3.2.4 PSRCL-U5滞回曲线 | 第39-40页 |
3.2.5 小结 | 第40页 |
3.3 骨架曲线 | 第40-44页 |
3.3.1 骨架曲线的定义与作用 | 第40-41页 |
3.3.2 PSRCL-U1骨架曲线 | 第41-42页 |
3.3.3 PSRCL-U3骨架曲线 | 第42-43页 |
3.3.4 PSRCL-U5骨架曲线 | 第43-44页 |
3.3.5 小结 | 第44页 |
3.4 应变规律 | 第44-49页 |
3.4.1 钢筋应变 | 第45-47页 |
3.4.2 型钢应变 | 第47-49页 |
第四章 PSRC梁抗震性能试验数据分析 | 第49-65页 |
4.1 延性 | 第49-52页 |
4.1.1 延性的定义 | 第49-51页 |
4.1.2 试件的延性系数 | 第51-52页 |
4.2 变形恢复能力 | 第52-54页 |
4.2.1 变形恢复能力的定义 | 第52页 |
4.2.2 各试件的残余变形率 | 第52-54页 |
4.2.3 各试件的残余变形率与最大挠度的关系 | 第54页 |
4.3 强度衰减 | 第54-56页 |
4.3.1 强度衰减的定义 | 第54-55页 |
4.3.2 各试件的强度衰减现象 | 第55-56页 |
4.4 刚度退化 | 第56-59页 |
4.4.1 刚度退化的定义 | 第56-57页 |
4.4.2 各试件的刚度退化曲线 | 第57-59页 |
4.5 耗能性能 | 第59-62页 |
4.5.1 耗能性能的定义 | 第59页 |
4.5.2 各试件功比指数 | 第59-60页 |
4.5.3 各试件耗能与挠度关系 | 第60-62页 |
4.6 不同截面预制腹板PSRC梁特征承载力及挠度对比 | 第62-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承载力计算及参数分析 | 第65-89页 |
5.1 受弯屈服荷载计算 | 第65-75页 |
5.1.1 正向受弯屈服荷载计算 | 第65-74页 |
5.1.2 反向受弯屈服荷载计算 | 第74页 |
5.1.3 小结 | 第74-75页 |
5.2 受弯极限荷载计算 | 第75-81页 |
5.2.1 正向受弯极限荷载计算 | 第75-80页 |
5.2.2 反向受弯极限荷载计算 | 第80-81页 |
5.2.3 小结 | 第81页 |
5.3 骨架曲线理论模型 | 第81-84页 |
5.4 参数影响分析 | 第84-88页 |
5.4.1 骨架曲线对比 | 第84-87页 |
5.4.2 试件强屈比对比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