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节能墙体的分类及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 ·复合墙体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5-18页 |
| ·复合墙体的分类 | 第15-16页 |
| ·夹芯墙的发展 | 第16-1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 | 第18-20页 |
| ·复合节能墙体的设计思路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轻质高强陶粒混凝土的设计及研究 | 第21-39页 |
|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21-25页 |
| ·陶粒 | 第21-22页 |
| ·陶砂 | 第22-23页 |
| ·水泥 | 第23页 |
| ·粉煤灰 | 第23页 |
| ·引气剂 | 第23页 |
| ·减水剂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 ·陶粒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与优化 | 第25-36页 |
| ·陶粒预处理对全轻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26-29页 |
| ·陶粒种类对全轻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 ·陶砂种类对全轻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 ·水泥用量对全轻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粉煤灰掺量对全轻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全轻轻集料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引气型全轻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 | 第39-56页 |
|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单一引气剂对水泥净浆性能的影响 | 第40-48页 |
| ·松香酸钠引气剂对净浆性能的影响 | 第40-42页 |
| ·聚羧酸引气剂对净浆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月桂基引气剂对净浆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三种引气剂的引气机理 | 第45-48页 |
| ·复合引气对净浆性能的影响 | 第48-51页 |
| ·松香酸钠和铝粉复合引气对净浆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 ·月桂基与铝粉复合引气对净浆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引气型全轻轻集料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第51-55页 |
| ·干表观密度、吸水率、软化系数 | 第52-53页 |
| ·导热系数 | 第53-54页 |
| ·干燥收缩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轻质泡沫保温砂浆的研究 | 第56-72页 |
|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56-59页 |
| ·水泥 | 第56页 |
| ·粉煤灰 | 第56页 |
| ·泡沫剂 | 第56-57页 |
| ·试验方法 | 第57-59页 |
| ·砂浆配合比的设计与优化 | 第59-67页 |
| ·泡沫剂性能 | 第59-62页 |
| ·轻质保温砂浆的配合比优化 | 第62-67页 |
| ·轻质保温砂浆的性能 | 第67-70页 |
| ·保温砂浆的干密度、抗压强度、含水率、吸水率、软化系数 | 第67-68页 |
| ·保温砂浆的干燥收缩性能 | 第68-69页 |
| ·保温砂浆的导热性能 | 第69页 |
| ·保温砂浆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承重保温型复合墙体的研究 | 第72-90页 |
| ·承重保温墙体的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72-75页 |
| ·承重保温墙体的试验概况 | 第72-73页 |
| ·承重保温墙体的试验方法 | 第73-75页 |
| ·复合墙体抗压强度的研究 | 第75-81页 |
| ·不同物理嵌合方式夹芯复合墙体抗压破坏特征分析 | 第75页 |
| ·不同物理嵌合方式夹芯复合墙体正面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75-77页 |
| ·不同物理嵌合方式夹芯复合墙体侧面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77-79页 |
| ·泡沫保温砂浆保温层厚度对夹芯复合墙体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79-81页 |
| ·复合墙体劈裂抗拉强度的研究 | 第81-85页 |
| ·夹芯复合墙体抗拉破坏特征分析 | 第81-82页 |
| ·不同物理嵌合方式对复合墙体劈裂抗拉性能的影响 | 第82-85页 |
| ·泡沫砂浆保温层厚度对复合墙体抗拉性能的影响 | 第85页 |
| ·泡沫砂浆保温层厚度对复合墙体热工性能的影响 | 第85-87页 |
| ·夹芯复合墙体界面的微观结构 | 第87-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结论 | 第90-93页 |
| 1、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 2、创新点 | 第91页 |
| 3、展望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