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薯类作物论文--马铃薯(土豆)论文

马铃薯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及水氮对其的调控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8页
    1.1 作物的源库关系与产量第15-16页
    1.2 作物的碳氮代谢与产量第16-19页
    1.3 水分对作物的影响第19-21页
    1.4 氮肥对作物的影响第21-25页
        1.4.1 氮肥用量对作物的影响第22-24页
        1.4.2 氮肥施用时期对作物的影响第24-25页
    1.5 水氮互作对作物的影响第25-26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的产量、收获指数和水氮利用效率第28-4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32页
        2.1.1 试验地点、材料及处理第29-30页
        2.1.2 取样方法第30页
        2.1.3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第30-32页
        2.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3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2.2.1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的块茎产量第32-33页
        2.2.2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的整株生物量第33-34页
        2.2.3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的收获指数第34页
        2.2.4 马铃薯生育期的总耗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第34-37页
        2.2.5 马铃薯的整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第37-38页
    2.3 讨论第38-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的源库关系第42-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3.1.1 试验地点、材料及处理第43页
        3.1.2 取样方法第43页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3-44页
        3.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4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3.2.1 不同水氮水平对植株源容的影响第44-47页
        3.2.2 不同水氮水平对植株库容的影响第47-48页
    3.3 讨论第48-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的碳、氮积累及碳氮比第53-6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4.1.1 试验地点、材料及处理第54页
        4.1.2 取样方法第54页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4-5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5-60页
        4.2.1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植株叶中的叶绿素含量第55页
        4.2.2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植株叶内的糖含量第55页
        4.2.3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植株块茎内的糖含量第55-58页
        4.2.4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植株叶和块茎内的氮含量第58-59页
        4.2.5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植株叶和块茎内的碳氮比第59-60页
        4.2.6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叶中的碳氮比和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第60页
        4.2.7 不同水氮水平下马铃薯块茎中的碳氮比和块茎干重的相关性第60页
    4.3 讨论第60-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碳氮代谢协调程度及源库关系的调控第64-7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5.1.1 试验地点和材料第65页
        5.1.2 试验设计第65-66页
        5.1.3 取样方法第66页
        5.1.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6-6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7-76页
        5.2.1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第67页
        5.2.2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总叶面积的影响第67-69页
        5.2.3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整株生物量的影响第69-70页
        5.2.4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收获指数的影响第70-72页
        5.2.5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植株叶中糖含量的影响第72页
        5.2.6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块茎中糖含量的影响第72-73页
        5.2.7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植株叶和块茎内氮含量的影响第73-74页
        5.2.8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植株碳氮比的影响第74页
        5.2.9 分期施氮对马铃薯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第74-76页
    5.3 讨论第76-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8-81页
    6.1 主要结论第78-79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79页
    6.3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101页
作者简介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胃癌SGC7901/ADR细胞株β-catenin表达下调细胞株的建立及与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下一篇: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中作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