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2 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第17-25页 |
2.1 综合评价法的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第18-19页 |
2.3 指标选取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19-22页 |
2.3.1 指标分析 | 第19-20页 |
2.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0-22页 |
2.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2页 |
2.5 区域生态承载力模型构建 | 第22-25页 |
2.5.1 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公式 | 第23-24页 |
2.5.2 区域生态承载力分级评级标准 | 第24-25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3.1 自然地理状况 | 第25-26页 |
3.2 人文、社会、经济状况 | 第26页 |
3.3 研究区代表性论证 | 第26-27页 |
4 研究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27-36页 |
4.1 因子分析 | 第27-29页 |
4.1.1 自然环境支持力因子分析 | 第27-28页 |
4.1.2 人文、经济和社会因子分析 | 第28-29页 |
4.2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 | 第29-33页 |
4.2.1 花江示范区 2005 年到 2013 年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 | 第29-30页 |
4.2.2 花江示范区 2013 年和 2014 年各行政村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 | 第30-33页 |
4.3 生态承载力的驱动性因子分析 | 第33-35页 |
4.3.1 人口密度因子 | 第33-34页 |
4.3.2 人均GDP因子 | 第34页 |
4.3.3 耕地面积变化因子 | 第34-35页 |
4.3.4 石漠化面积变化因子 | 第35页 |
4.4 花江示范区生态承载力线性趋势预测 | 第35-36页 |
5 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36-38页 |
5.1 构建生态承载力监测预警系统 | 第36页 |
5.2 保持适度人口数量与生态环境相适应 | 第36-37页 |
5.3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 第37页 |
5.4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 第37页 |
5.5 科学合理的安排各类土地利用 | 第37页 |
5.6 继续推进各项石漠化治理工程 | 第37-3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38-40页 |
6.1 结论 | 第38-39页 |
6.2 讨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4页 |
研究生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44-45页 |
附件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