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隐花色素 | 第10-21页 |
1.1.1 隐花色素的发现 | 第10-11页 |
1.1.2 隐花色素的结构 | 第11-12页 |
1.1.3 隐花色素的功能 | 第12-17页 |
1.1.4 植物隐花色素的光激活及光信号传递机制 | 第17-21页 |
1.2 植物原生质体的基因瞬时表达体系 | 第21-24页 |
1.2.1 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21-22页 |
1.2.2 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22-23页 |
1.2.3 原生质体的培养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6-28页 |
2.3 大豆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的建立 | 第28-35页 |
2.3.1 pA7-YFP质粒的扩繁与提取 | 第28-31页 |
2.3.2 大豆叶片原生质体的提取 | 第31-32页 |
2.3.3 大豆叶片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32-35页 |
2.4 大豆隐花色素的亚细胞定位观察 | 第35-39页 |
2.4.1 大豆隐花色素进化树及蛋白序列分析 | 第35页 |
2.4.2 pA7-GmCRYs-YFP载体的构建 | 第35-38页 |
2.4.3 pA7-GmCRYs-YFP载体转化大豆叶片原生质体 | 第38页 |
2.4.4 大豆隐花色素亚细胞定位的观察 | 第38-39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3.1 大豆原生质体的提取与转化 | 第39-42页 |
3.1.1 大豆叶片裂解酶浓度的选择 | 第39-40页 |
3.1.2 PEG分子量对大豆叶片原生质转化的影响 | 第40页 |
3.1.3 叶片生长时期对大豆叶片原生质体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4 质粒浓度对大豆叶片原生质转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5 PEG处理时间对大豆叶片原生质转化的影响 | 第42页 |
3.2 大豆隐花色素色素的序列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 第42-48页 |
3.2.1 隐花色素的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 | 第42-44页 |
3.2.2 大豆隐花色素(GmCRYs)的亚细胞定位 | 第44-48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8-52页 |
4.1 大豆叶片原生质体的转化 | 第48-49页 |
4.2 大豆隐花色素的亚细胞定位 | 第49-5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