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纯化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 1.2 甘油的性质和用途 | 第13-18页 |
| 1.2.1 甘油的性质 | 第13-16页 |
| 1.2.2 甘油的用途 | 第16-18页 |
| 1.3 甘油的生产现状 | 第18-20页 |
| 1.3.1 副产法 | 第18-19页 |
| 1.3.2 发酵法 | 第19页 |
| 1.3.3 化学合成法 | 第19-20页 |
| 1.3.4 甘油生产现状 | 第20页 |
| 1.4 甘油提纯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 1.4.1 甘油提纯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1.4.2 甘油精提纯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26-31页 |
| 2.1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2.3 甘油原料的成分分析 | 第27-29页 |
| 2.3.1 甘油的含量测定 | 第28页 |
| 2.3.2 甲酯和皂的含量测定 | 第28页 |
| 2.3.3 游离碱的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 2.3.4 钾离子的含量测定 | 第29页 |
| 2.3.5 甘油原料的成分分析结果 | 第29页 |
| 2.4 废甲醇酸的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 2.4.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 2.4.2.甲醇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2.4.3 硫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2.4.4 废甲醇酸含量的分析结果 | 第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甘油纯化预处理的工艺研究 | 第31-38页 |
| 3.1 前言 | 第31-32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 3.3.1 pH对粗甘油制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3.2 酸化反应温度对粗甘油制备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3.3 甲醇量对粗甘油制备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3.4 预处理实验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 第35-36页 |
| 3.3.5 预处理过程各阶段钾离子质量的变化 | 第36-3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甘油精馏提纯与稳态模拟 | 第38-50页 |
| 4.1 前言 | 第38页 |
| 4.2.实验原料与装置 | 第38-40页 |
| 4.2.1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 4.2.2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 4.3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 4.4 精馏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 4.4.1 回流比对甘油纯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 4.4.2 冷却水温度对甘油纯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 4.5 精馏过程的稳态模拟 | 第42-49页 |
| 4.5.1 物性参数 | 第42页 |
| 4.5.2 热力学模型的选择 | 第42-43页 |
| 4.5.3 ASPEN PLUS稳态模拟 | 第43-44页 |
| 4.5.4 稳态模拟结果讨论 | 第44-4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精制甘油的检测分析 | 第50-58页 |
| 5.1 前言 | 第50页 |
| 5.2 实验原料 | 第50页 |
| 5.3 实验方法 | 第50-54页 |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作者简历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