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以CRA为核吩噻嗪基非线性光学生色团为臂的超结构光折变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1-28页
    1.1 光折变材料概述第11-13页
    1.2 有机/聚合物光折变机理第13-14页
    1.3 光折变材料的必要组分第14-19页
        1.3.1 光敏剂(Photo-charge generator,CG)第14-15页
        1.3.2 光导体(Charge transporting agent,CTA)第15-17页
        1.3.3 非线性光学生色团(Nonlinear optical chromophore,NLO)第17-18页
        1.3.4 增塑剂第18-19页
    1.4 各组分之间能级关系第19-20页
    1.5 光折变材料的分类第20-22页
    1.6 有机/聚合物光折变材料光折变效应特点第22-23页
    1.7 光折变效应表征第23-25页
        1.7.1 二波耦合(Two-Beam Coupling,TBC)第23-24页
        1.7.2 四波混频(Four-Wave Mixing,FWM)第24-25页
    1.8 光折变材料研究进展及相关应用第25-28页
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第28-31页
    2.1 课题的提出第28-29页
    2.2 课题研究内容第29-30页
    2.3 课题创新点第30-31页
3 以吩噻嗪基对硝基苯乙腈为功能组分的超结构光折变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第31-68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实验部分第31-35页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31-32页
        3.2.2 仪器与表征第32-33页
        3.2.3 试剂的处理第33-34页
        3.2.4 合成路线第34-35页
    3.3 目标产物的合成第35-41页
        3.3.1 RES及CRA的衍生化第35-36页
        3.3.2 非线性光学生色团PT-CSN-N3-n的合成第36-39页
        3.3.3 模型化合物及目标产物的合成第39-41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1-66页
        3.4.1 目标产物及中间产物溶解性测试第41-43页
        3.4.2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第43-54页
        3.4.3 各化合物的FT-IR光谱分析第54-58页
        3.4.4 目标产物质谱分析第58-61页
        3.4.5 目标产物的UV-Vis吸收光谱分析第61-65页
        3.4.6 目标产物的DSC/TG分析第65-66页
    3.5 本章总结第66-68页
4 以吩噻嗪基异佛尔酮丙二腈为功能组分的超结构光折变材料的合成和表征第68-82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实验部分第68-69页
        4.2.1 仪器与表征第68页
        4.2.2 主要原料及试剂来源第68页
        4.2.3 试剂处理第68-69页
        4.2.4 合成步骤第69页
    4.3 目标产物的合成第69-7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2-80页
        4.4.1 目标产物及中间产物溶解性测试第72-73页
        4.4.2 核磁共振(1H NMR)图谱分析第73-76页
        4.4.3 各化合物的FT-IR光谱分析第76-77页
        4.4.4 中间产物及目标产物质谱分析第77-79页
        4.4.5 目标产物的UV-Vis吸收光谱分析第79-80页
        4.4.6 目标产物的DSC/TG分析第80页
    4.5 本章总结第80-82页
5 光折变分子性能表征第82-90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实验部分第82-83页
        5.2.1 仪器与表征第82页
        5.2.2 主要原料及试剂来源第82页
        5.2.3 试剂处理第82-83页
    5.3 功能小分子标样薄膜的制备第83-85页
        5.3.1 功能小分子的合成第83页
        5.3.2 功能小分子的结构表征第83-84页
        5.3.3 基片(ITO玻璃)的清洗第84页
        5.3.4 有机小分子标样光折变膜的制备第84-85页
    5.4 有机小分子标样二波耦合性能测试第85-86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86-87页
        5.5.1 光功率矫正曲线第86-87页
        5.5.2 小分子标样光折变性能分析第87页
    5.6 目标产物二波耦合性能测试第87-89页
    5.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7页
致谢第97-98页
个人简历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隔震支座用高性能橡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下一篇:黑龙江省畜禽排泄物污染与综合利用水平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