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以及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产学研合作的三螺旋理论 | 第15-17页 |
2.1.1 产学研合作主体 | 第15-16页 |
2.1.2 三螺旋理论的提出背景 | 第16-17页 |
2.1.3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 第17页 |
2.2 三螺旋算法的理论基础——香农信息熵理论 | 第17-19页 |
2.2.1 信息熵 | 第17-18页 |
2.2.2 互信息 | 第18-19页 |
2.3 三螺旋的实证研究 | 第19-20页 |
2.3.1 国外三螺旋的实证研究 | 第19页 |
2.3.2 国内三螺旋的实证研究 | 第19-20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三螺旋算法与数据收集 | 第21-35页 |
3.1 三螺旋算法 | 第21-24页 |
3.1.1 三螺旋算法的基本模型 | 第21-23页 |
3.1.2 合作紧密程度的测算指标 | 第23-24页 |
3.2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 第24-27页 |
3.2.1 数据的搜集方法 | 第24-25页 |
3.2.2 数据的处理过程 | 第25-27页 |
3.3 专利产出的描述性统计 | 第27-34页 |
3.3.1 专利产出的时间演化 | 第27-32页 |
3.3.2 专利产出的区域差异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中国产学研合作关系分析 | 第35-48页 |
4.1 中国产学研合作系统结构化分析 | 第35-39页 |
4.1.1 产学研合作系统的整合和分化结构 | 第35-36页 |
4.1.2 产学研合作系统整合和分化程度演化 | 第36-39页 |
4.2 中国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分析 | 第39-47页 |
4.2.1 中国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演化 | 第40-43页 |
4.2.2 中国31省市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的横向比较 | 第43-45页 |
4.2.3 中国产学研合作系统内部两边合作关系演化 | 第45-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中国区域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空间特征分析 | 第48-61页 |
5.1 中国31省市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8-53页 |
5.1.1 空间统计分析理论及算法 | 第48-50页 |
5.1.2 中国省域合作紧密程度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50-53页 |
5.2 中国八大经济区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 第53-60页 |
5.2.1 八大经济区划分 | 第53-54页 |
5.2.2 差异分析指标选择 | 第54-56页 |
5.2.3 八大经济区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的空间统计分析 | 第56-58页 |
5.2.4 八大经济区的产学研合作紧密程度的差异分析 | 第58-6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61-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研究启示 | 第62-64页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64-65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64页 |
6.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