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涉农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一、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创新及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17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村干部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涉农扶贫的涵义 | 第18-19页 |
2.1.3 腐败的内涵 | 第19-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2.1 寻租理论 | 第21-23页 |
2.2.2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理论 | 第23-26页 |
三、村干部涉农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现实表现 | 第26-32页 |
3.1 村干部涉农扶贫领域腐败手段 | 第26-28页 |
3.1.1 无中生有,虚报套取 | 第26页 |
3.1.2 以权谋私,坐地生财 | 第26-27页 |
3.1.3 张冠李戴,优亲厚友 | 第27页 |
3.1.4 雁过拔毛,顺手牵羊 | 第27-28页 |
3.1.5 欺上瞒下,挪作他用 | 第28页 |
3.2 村干部涉农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特点 | 第28-32页 |
3.2.1 西部贫困地区比较集中 | 第28-29页 |
3.2.2 案件涉及面较广 | 第29-30页 |
3.2.3 窝案、串案严重 | 第30页 |
3.2.4 涉事金额悬殊 | 第30-32页 |
四、村干部涉农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4.1 村干部涉农扶贫领域腐败客观原因 | 第32-36页 |
4.1.1 农村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 | 第32-33页 |
4.1.2 基层内外部权力监督机制缺失 | 第33-35页 |
4.1.3 村干部激励机制缺乏 | 第35页 |
4.1.4 村干部选任制度落实不到位 | 第35-36页 |
4.1.5 涉农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惩处力度不够 | 第36页 |
4.2 村干部涉农扶贫领域腐败主观原因 | 第36-38页 |
4.2.1 政治素养缺乏 | 第36-37页 |
4.2.2 法制观念淡薄 | 第37页 |
4.2.3 权力观扭曲 | 第37-38页 |
五、防控村干部涉农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38-45页 |
5.1 注重事前预防,形成不想腐的环境氛围 | 第38-39页 |
5.1.1 提高文化水平及综合素养 | 第38页 |
5.1.2 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 第38-39页 |
5.1.3 增强法制观念 | 第39页 |
5.1.4 提高政治素质 | 第39页 |
5.2 加强事中监督,构建不能腐的约束机制 | 第39-43页 |
5.2.1 规范农村财务监管机制 | 第39-41页 |
5.2.2 不断健全和完善基层权力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5.2.3 严格落实村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第42页 |
5.2.4 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 第42-43页 |
5.3 严肃事后惩处,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果 | 第43-45页 |
5.3.1 畅通信访举报渠道,认真受理问题线索 | 第43页 |
5.3.2 坚持抓早抓小,加大日常督查力度 | 第43页 |
5.3.3 开展专项整治,加大惩处力度 | 第43-44页 |
5.3.4 通报曝光典型案件,强化警示作用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