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林火论文

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可燃物空间分布及潜在火行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39页
    1.1 森林可燃物研究第14-25页
        1.1.1 森林可燃物类型第15-17页
        1.1.2 森林可燃物理化性质第17-19页
        1.1.3 森林可燃物模型第19-22页
        1.1.4 森林可燃物空间分布及连续性第22-24页
        1.1.5 森林可燃物影响因子第24-25页
    1.2 森林火行为研究第25-35页
        1.2.1 林火类型第25-27页
        1.2.2 林火影响因素研究第27-30页
        1.2.3 林火模拟研究第30-35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1.4 研究内容第36-37页
    1.5 科学问题第37-38页
    1.6 技术路线第38-39页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第39-5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9-43页
        2.1.1 地理位置第39-40页
        2.1.2 地形地貌第40页
        2.1.3 水文条件第40-41页
        2.1.4 气候条件第41页
        2.1.5 土壤特征第41-42页
        2.1.6 森林资源第42页
        2.1.7 森林火灾第42-43页
    2.2 研究方法第43-54页
        2.2.1 调查样地设置第43-44页
        2.2.2 乔、灌、草可燃物调查第44-46页
        2.2.3 凋落物和腐殖质可燃物调查第46页
        2.2.4 倒木质可燃物调查第46页
        2.2.5 可燃物表积比测定第46-47页
        2.2.6 可燃物灰分测定第47-48页
        2.2.7 可燃物紧密度测定第48页
        2.2.8 广义Rothermel模型预测值计算第48-52页
        2.2.9 点烧试验第52-53页
        2.2.10 误差分析第53-54页
3 森林可燃物空间分布规律第54-94页
    3.1 树种组成及水平分布第54-58页
        3.1.1 树种组成与负载量第54-55页
        3.1.2 树种的水平分布第55-58页
    3.2 各林型冠层可燃物垂直分布第58-60页
    3.3 各林型灌木层可燃物负载量空间分布第60-69页
        3.3.1 灌木层植物组成及水平分布第60-66页
        3.3.2 灌木层可燃物垂直分布第66-69页
    3.4 森林可燃物垂直分布第69-85页
        3.4.1 不同植物类别可燃物负载量及垂直分布第70-72页
        3.4.2 不同种类可燃物负载量及垂直分布第72-79页
        3.4.3 不同易燃程度可燃物载量及垂直分布第79-85页
    3.5 森林可燃物水平分布第85-92页
        3.5.1 不同种类可燃物负载量及水平分布第85-89页
        3.5.2 不同易燃程度可燃物负载量及水平分布第89-92页
    3.6 小结第92-94页
4 可燃物性质、结构与潜在火行为第94-115页
    4.1 预测结果分析第95-98页
    4.2 可燃物结构特征与理化性质第98-103页
        4.2.1 灰分含量与可燃物净负载量第98-99页
        4.2.2 可燃物表面积体积比第99页
        4.2.3 可燃物紧密度第99-101页
        4.2.4 可燃物热值第101-103页
    4.3 各林型可燃物性质对林火行为影响第103-108页
        4.3.1 可燃物载量对反应强度的影响第103-104页
        4.3.2 可燃物含水率对反应强度的影响第104-105页
        4.3.3 可燃物负载量对林火蔓延速度的影响第105-106页
        4.3.4 坡度对林火蔓延速度的影响第106-107页
        4.3.5 风速对林火蔓延速度的影响第107-108页
    4.4 各林型潜在火行为特征第108-112页
        4.4.1 低度燃烧下火行为特征第109-110页
        4.4.2 中度燃烧下火行为特征第110页
        4.4.3 高度燃烧下火行为特征第110-111页
        4.4.4 各林型不同燃烧等级可燃物消耗量对比第111-112页
    4.5 小结第112-115页
5 森林可燃物空间连续性研究第115-124页
    5.1 可燃物连续性模型第115-117页
        5.1.1 火焰高度等级第115-116页
        5.1.2 可燃物垂直连续性指数第116页
        5.1.3 可燃物水平连续性指数第116-117页
    5.2 马尾松林可燃物空间连续性第117-120页
        5.2.1 马尾松林可燃物垂直连续性第117-119页
        5.2.2 马尾松林可燃物水平连续性第119-120页
    5.3 松栎混交林可燃物空间连续性第120-122页
        5.3.1 松栎混交林可燃物垂直连续性第120页
        5.3.2 松栎混交林可燃物水平连续性第120-122页
    5.4 小结第122-124页
6 森林可燃物空间连续性调控措施第124-144页
    6.1 可燃物连续性负载量阈值第124-126页
        6.1.1 可燃物垂直连续性负载量阈值第124-125页
        6.1.2 不同林型垂直连续性等级第125-126页
    6.2 可燃物空间连续性影响因子研究第126-132页
        6.2.1 坡度对可燃物空间连续性的影响第126-128页
        6.2.2 风速对可燃物空间连续性的影响第128-129页
        6.2.3 枝下高对可燃物空间连续性的影响第129-130页
        6.2.4 灌木负载量对可燃物垂直连续性的影响第130-131页
        6.2.5 草本和枯枝落叶负载量对可燃物垂直连续性的影响第131-132页
    6.3 可燃物垂直连续性调控第132-137页
        6.3.1 垂直连续性调控对象及措施第132-133页
        6.3.2 马尾松林可燃物垂直连续性调控第133-135页
        6.3.3 松栎混交林可燃物垂直连续性调控第135-137页
    6.4 可燃物水平连续性调控第137-142页
        6.4.1 水平连续性调控对象及措施第137-138页
        6.4.2 马尾松林可燃物处理设计第138-142页
    6.5 小结第142-144页
7 结论与讨论第144-149页
    7.1 结论第144-146页
    7.2 讨论第146-148页
        7.2.1 关于树冠火的发生与控制第146-147页
        7.2.2 关于Rothermel与Byram模型的应用第147-148页
    7.3 主要创新点第148页
    7.4 后续研究展望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7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74-175页
致谢第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NET平台的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下一篇: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