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2.1“新农保”制度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2 关于公平正义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3 公平正义视角下的养老保障制度研究 | 第22-24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24-25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5-26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6 研究创新 | 第27-28页 |
1.7 理论基础:公平正义理论 | 第28-29页 |
1.7.1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28页 |
1.7.2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28-29页 |
1.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29页 |
1.8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1.8.1 公平正义 | 第29-30页 |
1.8.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30页 |
2 公平正义视阈下新农保制度的理论分析与测量维度 | 第30-37页 |
2.1 公平正义视阈下新农保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30-34页 |
2.1.1 从马克思、罗尔斯公平正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 第30-31页 |
2.1.2 公平正义与制度建设 | 第31-33页 |
2.1.3 新农保制度的公平正义属性 | 第33-34页 |
2.2 公平正义视阈下新农保制度的测量维度 | 第34-37页 |
2.2.1 起点公平正义 | 第35页 |
2.2.2 过程公平正义 | 第35-36页 |
2.2.3 结果公平正义 | 第36-37页 |
3 新农保制度运行中的公平正义实证分析 | 第37-52页 |
3.1 调查地区情况 | 第37-38页 |
3.2 样本基本特征 | 第38-40页 |
3.3 结果分析:新农保制度的公平正义状况分析 | 第40-52页 |
3.3.1 起点公平正义 | 第40-43页 |
3.3.2 过程公平正义 | 第43-50页 |
3.3.3 结果公平正义 | 第50-52页 |
4 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运行的公平正义性评价 | 第52-68页 |
4.1 信度分析 | 第52-54页 |
4.2 因子分析 | 第54-56页 |
4.3 单因素分析 | 第56-66页 |
4.3.1 农村居民对新农保制度公正性的总体评价 | 第56-57页 |
4.3.2 个体特征对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影响 | 第57-64页 |
4.3.3 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感知的回归分析 | 第64-66页 |
4.4 农民公平正义观 | 第66-68页 |
4.4.1 生存与互惠伦理的差序公正观 | 第66-67页 |
4.4.2 利益导向的公正观 | 第67-68页 |
5 新农保制度运行中公平正义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76页 |
5.1 制度设计因素 | 第68-71页 |
5.1.1 筹资机制: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影响新农保财政补助公平 | 第68-69页 |
5.1.2 补偿机制:新农保财政补助影响结果公平正义 | 第69-70页 |
5.1.3 监管机制:新农保基金管理和监督影响过程公平正义 | 第70-71页 |
5.2 制度执行因素 | 第71-76页 |
5.2.1 村委会的宣传影响机会公平 | 第71-72页 |
5.2.2 村集体补助影响结果公平正义 | 第72-73页 |
5.2.3 缴费困难群体的认定影响程序公平正义 | 第73-75页 |
5.2.4 地方性知识影响制度运行的公平正义 | 第75-76页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76-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6.1.1 安徽省H村新农保制度实施取得不错效果 | 第76-77页 |
6.1.2 新农保制度运行中的公平正义现状分析 | 第77页 |
6.1.3 新农保制度运行中的公平正义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77-79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79-8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一: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入户调查问卷 | 第87-91页 |
附录二:访谈者资料 | 第91-92页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第92-93页 |
附录四:读研期间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