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34页 |
1.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概述 | 第11-14页 |
1.1.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性质 | 第11页 |
1.1.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 第11-12页 |
1.1.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第14-19页 |
1.2.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机理 | 第14-15页 |
1.2.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特点 | 第15-16页 |
1.2.3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应用 | 第16-19页 |
1.3 聚己内酯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3.1 聚己内酯的基本性质 | 第19页 |
1.3.2 聚己内酯作为生物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4 聚合物胶束 | 第25-31页 |
1.4.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形成机理 | 第25-27页 |
1.4.2 共聚物自组装的形貌 | 第27-28页 |
1.4.3 胶束的制备及药物负载 | 第28-29页 |
1.4.4 胶束的表征 | 第29-30页 |
1.4.5 胶束在药物释放领域的应用 | 第30-31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31-34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2 PCL-b-PHEA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34-46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2.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34-35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2 PCL-b-PHEAA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第35-37页 |
2.2.1 引发剂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2 共聚物的制备 | 第36页 |
2.2.3 测试与表征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2.3.1 化学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2.3.2 分子量分析 | 第40-41页 |
2.3.3 热性能分析 | 第41-45页 |
2.3.4 表观形貌分析 | 第45页 |
2.4 小结 | 第45-46页 |
3 PCL-b-PHEA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46-62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46-47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3.1.3 纳米胶束的制备 | 第47页 |
3.1.4 测试与表征 | 第47-4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8-60页 |
3.2.1 胶束的丁达尔现象 | 第48-49页 |
3.2.2 亲水性研究 | 第49-50页 |
3.2.3 临界胶束浓度 | 第50-53页 |
3.2.4 胶束的平均粒径及分布分析 | 第53-55页 |
3.2.5 胶束的形貌分析 | 第55-60页 |
3.3 小结 | 第60-62页 |
4 PCL-b-PHEA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载药胶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2-6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4.1.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62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62页 |
4.1.3 载药胶束的制备及药物释放 | 第62-63页 |
4.1.4 载药胶束的释放行为 | 第63-6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4-67页 |
4.2.1 载药胶束的粒径分析 | 第64-65页 |
4.2.2 载药纳米粒子的形貌分析 | 第65-66页 |
4.2.3 标准曲线 | 第66-67页 |
4.2.4 胶束的释药性能 | 第67页 |
4.3 小结 | 第67-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