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7-11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制度概述 | 第11-23页 |
第一节 公司公益捐赠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一、公益捐赠与慈善捐赠的区别 | 第11-12页 |
二、公司公益捐赠释义 | 第12-13页 |
三、公司公益捐赠的性质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公司公益捐赠的基础理论 | 第14-18页 |
一、公司公益捐赠的理论演进 | 第14-16页 |
二、公司公益捐赠的动机分析 | 第16-18页 |
第三节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立法的现实情况 | 第18-23页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关于公司公益捐赠的规定 | 第18-19页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与《公益事业捐赠法》适用上的衔接 | 第19-20页 |
三、其他法律中关于公司公益捐赠的规定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34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决策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一、决策主体单一缺乏多元化体系 | 第23-24页 |
二、决策程序混乱无法可依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约束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公司公益捐赠受赠对象范围过窄 | 第26-27页 |
二、公司公益捐赠数额被社会舆论所绑架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一、享有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慈善组织过少 | 第28-29页 |
二、实物捐赠评估方案不完善 | 第29页 |
三、结转扣除的规定不合理 | 第29-30页 |
四、声誉激励方式单一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我国公司公益捐赠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中介公益慈善机构信息披露不透明 | 第31-32页 |
二、社会监督力度较弱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域外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制度的启示 | 第34-40页 |
第一节 美国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制度 | 第34-36页 |
一、公司公益捐赠的立法较为全面 | 第34-35页 |
二、税收激励与声誉激励协调配合 | 第35页 |
三、公司公益捐赠具有互利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日本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制度 | 第36-38页 |
一、董事必须坚守忠实义务 | 第36-37页 |
二、税收激励分类进行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美日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一、社会责任理论侧重点的不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39页 |
二、董事勤勉注意义务约束的不同及启示 | 第39页 |
三、激励措施的不同及启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司公益捐赠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40-50页 |
第一节 完善公司公益捐赠决策制度 | 第40-43页 |
一、建立科学有序的决策主体多元化体系 | 第40-41页 |
二、通过公司章程细化公司公益捐赠的决策程序 | 第41-43页 |
第二节 逐步健全公司公益捐赠约束制度 | 第43-45页 |
一、通过公司章程明确公司公益捐赠的合理数额 | 第43-44页 |
二、适度扩大公司公益捐赠受赠对象的范围 | 第44-45页 |
第三节 逐步建立高效的捐赠激励制度 | 第45-47页 |
一、扩大免税范围完善结转规定 | 第45页 |
二、构建实物捐赠评估体系 | 第45-46页 |
三、发挥网络媒体声誉激励效应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完善公司公益捐赠监管制度 | 第47-50页 |
一、加强中介公益慈善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 第47-48页 |
二、拓宽对公司公益捐赠社会监督范围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