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广州市温泉镇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3页
        1.2.1 研究对象第13页
        1.2.2 研究内容第13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13-16页
        1.3.1 国内外康泽恩城市形态理论研究第13-15页
        1.3.2 温泉镇方面的研究第15-16页
    1.4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1 理论意义:探索城市形态学在微观尺度上的发展第16-17页
        1.4.2 实践意义:为温泉镇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第17页
    1.5 相关概念诠释第17页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17-20页
        1.6.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6.2 研究框架第18-20页
第二章 温泉镇形态发展基础第20-28页
    2.1 地理区位第20页
    2.2 自然条件第20-22页
        2.2.1 地形地貌——山多地少,东高西低第20-21页
        2.2.2 自然资源——稀世珍泉,荔枝之乡第21-22页
    2.3 历史发展第22-25页
        2.3.1 明清时期——明朝建县,属广州府第22页
        2.3.2 民国时期——开发兴起,名噪一时第22页
        2.3.3 建国初期——政要之珍泉,名流之冬都第22-23页
        2.3.4 改革开放时期——再次开发,省级名胜第23页
        2.3.5 新世纪以后——资本进驻,持续更新第23-24页
        2.3.6 现状历史遗存第24-25页
    2.4 土地权属第25-28页
第三章 温泉镇整体形态分区第28-56页
    3.1 街道系统研究第28-34页
        3.1.1 树型结构的等级布局第28-31页
        3.1.2 顺应地形的街区划分第31-32页
        3.1.3 高混合度的平面形式第32-34页
    3.2 地块组合研究第34-43页
        3.2.1 依开发年代变化呈现较大变化的地块尺度第34-37页
        3.2.2 多类型拼贴的地块组合方式第37-41页
        3.2.3 地块组合方式的影响因素总结第41-43页
        3.2.4 地块组合单元的划定第43页
    3.3 建筑平面组织研究第43-48页
        3.3.1 建筑平面组织类型第44-46页
        3.3.2 建筑平面组织类型的分布特点第46-47页
        3.3.3 建筑平面组织的影响因素第47-48页
    3.4 建筑类型要素分析第48-52页
        3.4.1 各时期建筑类型的总结第48-51页
        3.4.2 建筑类型的分布第51-52页
    3.5 土地使用要素分析第52-54页
        3.5.1 土地使用类型的划分第52页
        3.5.2 土地使用类型的分布第52-54页
    3.6 整体形态区域的划分第54-56页
        3.6.1 整体形态区域的划分结果第54页
        3.6.2 形态亚区的划分方式第54-56页
第四章 1949年以前当地村民与官僚建设的形态区域第56-73页
    4.1 现存形态区域的数量与分布第56-58页
    4.2 清末建成的传统岭南村落第58-66页
        4.2.1 保留肌理的街巷系统第58-61页
        4.2.2“切蛋糕”式的地块细分第61-62页
        4.2.3 围屋组团式布局向梳式布局的转变第62-64页
        4.2.4 两种典型的民居建筑类型第64-65页
        4.2.5 受区位影响的土地使用第65-66页
    4.3 民国时期地方官僚建设为私宅的花园别墅区第66-70页
        4.3.1 民国时期已形成稳定的干道系统第66-68页
        4.3.2 地块单元及组合第68页
        4.3.3 建筑平面组织第68-69页
        4.3.4 花园式别墅第69页
        4.3.5 官僚资产的居住用地成为国家资产的疗养用地第69-70页
    4.4 形态区域亚类划分及特征第70-73页
        4.4.1 村落布局上具有统一性第70页
        4.4.2 以宗祠为核心的三个层次的村落形态变化第70-73页
第五章 建国初期党政机关开发的形态区域第73-84页
    5.1 现存形态区域的数量与分布第73-75页
    5.2 为接待政要而建成的广东温泉宾馆第75-77页
        5.2.1 独立使用的内部街道系统第75页
        5.2.2 单位制独立大地块第75-76页
        5.2.3 沿边界布局的建筑平面组织第76页
        5.2.4 与自然融合的中式建筑第76-77页
        5.2.5 稳定的土地和建筑使用第77页
    5.3 开发为军区接待处的荔圃景区第77-79页
        5.3.1 依托于主干道的街道系统第77页
        5.3.2 受地形影响的异形独立地块第77-78页
        5.3.3 建筑平面组织第78页
        5.3.4 延续中式风格的建筑类型第78-79页
        5.3.5 低效的土地使用第79页
    5.4 为干部疗养建设的省干疗第79-82页
        5.4.1 半开放的街道系统第79-80页
        5.4.2 地块单元及组合第80-81页
        5.4.3 院落式的建筑平面组织第81页
        5.4.4 现代风格建筑的建设第81-82页
        5.4.5 疗养功能转向酒店功能的土地使用第82页
    5.5 形态区域亚类划分及特征第82-84页
        5.5.1 类型统一的形态单元和低效粗放的土地使用第82-83页
        5.5.2“本位至上”“量体裁衣”的建国形态体系第83-84页
第六章 改革开放时期国企事业单位参与改造的形态区域第84-102页
    6.1 现存形态区域的数量与分布第84-85页
    6.2 功能混合的镇中心区第85-91页
        6.2.1 体现温泉镇发展时序的街道系统第85-86页
        6.2.2 地块的划分与兼并第86-89页
        6.2.3“以房占地”的建筑布局第89页
        6.2.4 各时期混杂的建筑类型第89-91页
        6.2.5 土地功能最集中最多样第91页
    6.3 疗养院改造的酒店片区第91-96页
        6.3.1 街道系统第92页
        6.3.2 单位的大地块与私人的小地块第92-94页
        6.3.3 单位的院落式布局和私人的满地块布局第94-95页
        6.3.4 现代风格为主的建筑类型第95-96页
        6.3.5 酒店用地和废弃用地第96页
    6.4 单位宿舍所在的居住片区第96-100页
        6.4.1 树枝状的街道系统第96-97页
        6.4.2 地块细分与地块新建的区别第97-98页
        6.4.3 规划建设的“飞地”第98页
        6.4.4 欧式风格建筑的加入第98-100页
        6.4.5 不同方向不同功能的土地使用第100页
    6.5 形态区域亚类划分及特征第100-102页
        6.5.1 拼贴状的形态区域以及重复式的形态演变过程第100-101页
        6.5.2“诸侯割据”、“公私模糊”的改革开放形态体系第101-102页
第七章 新世纪民营资本进驻开发的形态区域第102-110页
    7.1 现存形态区域的数量与分布第102-103页
    7.2 西岸酒店片区第103-105页
        7.2.1 以主干道为主的街道系统第103页
        7.2.2 受地形影响的地块形状第103-104页
        7.2.3 建筑平面组织第104-105页
        7.2.4 仍以现代风格为主的建筑类型第105页
        7.2.5 现状土地使用第105页
    7.3 快速开发的商品居住区第105-108页
        7.3.1 独立私密的内部街道系统第105-106页
        7.3.2“简单粗暴”的大地块开发第106页
        7.3.3 居住区建筑布局第106-107页
        7.3.4 现代与欧式低层别墅为主的商品住区第107页
        7.3.5 居住用地中的废弃用地第107-108页
    7.4.形态区域亚类划分及特征第108-110页
第八章 温泉镇镇区形态总体特征与成因第110-116页
    8.1 形态区域亚类划分结果第110-111页
    8.2 温泉镇城市形态总体特征第111-113页
        8.2.1 以传统村落为起点,商品住区为终点的形态演进过程第111-112页
        8.2.2 稳定的主次干道系统构成温泉镇的形态骨架第112-113页
        8.2.3 随地块“形成—划拨—细分与兼并—开发”过程的地块尺度变化第113页
    8.3 温泉镇城市形态成因第113-116页
        8.3.1 形态形成的基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第113-114页
        8.3.2 形态塑造的主力:始于民国的政治活动第114-115页
        8.3.3 形态变化的推力:土地管理制度的变革第115页
        8.3.4 形态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第115-116页
结论第116-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1页
附录 温泉镇地块编号与统计信息第121-12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附表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羧甲基壳聚糖膜联合培养人表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中国六省凋落枯枝暗色丝孢真菌的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