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课堂有效教学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9-56页
    1.1 研究缘起第19-27页
        1.1.1 知识观的变革和教学观的转型赋予有效教学新的内涵第19-21页
        1.1.2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动态表征第21-22页
        1.1.3 课堂师生互动存在“两张皮”的实践困境第22-27页
    1.2 研究目的与价值第27-30页
        1.2.1 研究目的第27-28页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8-29页
        1.2.3 研究的实践价值第29-30页
    1.3 文献综述第30-48页
        1.3.1 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第30-34页
        1.3.2 国内外关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第34-45页
        1.3.3 对已有研究的批判与反思第45-48页
    1.4 研究问题与假设第48-50页
        1.4.1 研究问题第48-50页
        1.4.2 研究假设第50页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50-52页
        1.5.1 研究内容第50-51页
        1.5.2 研究方法第51-52页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第52-55页
        1.6.1 研究思路第52页
        1.6.2 研究阶段第52-53页
        1.6.3 研究路线第53-55页
    1.7 研究创新之处第55-56页
        1.7.1 选题创新第55页
        1.7.2 研究观点创新第55-56页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56-79页
    2.1 课堂有效教学与师生互动行为的概念阐释第56-66页
        2.1.1 课堂有效教学第56-63页
        2.1.2 师生互动行为第63-66页
    2.2 理论基础第66-79页
        2.2.1 符号互动理论第67-72页
        2.2.2 交往理论第72-79页
第三章 课堂有效教学与师生互动的关系第79-108页
    3.1 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有效教学第79-88页
        3.1.1 透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79-82页
        3.1.2 新课改对有效教学的新要求第82-85页
        3.1.3 课堂有效教学的新特征第85-88页
    3.2 师生互动行为的内涵与特征第88-95页
        3.2.1 师生互动内在机制第88-89页
        3.2.2 师生互动分类与模式第89-91页
        3.2.3 师生互动的本质属性第91-93页
        3.2.4 师生互动行为特征第93-95页
    3.3 教师行为与有效教学第95-98页
        3.3.1 课堂有效教师行为第95-97页
        3.3.2 有效教师行为的教育功能第97-98页
    3.4 学生学习行为与有效教学第98-101页
        3.4.1 课堂有效学习行为第98-99页
        3.4.2 课堂互动中的学生行为第99-100页
        3.4.3 有效教学中的学生行为特征第100-101页
    3.5 师生互动与有效教学第101-108页
        3.5.1 互动与教学的关系第101-103页
        3.5.2 师生互动与教学活动第103-105页
        3.5.3 师生互动与学生发展第105-108页
第四章 师生互动行为结构指标构建第108-148页
    4.1 意义与价值第108-112页
        4.1.1 勾勒教师专业发展参照第109-110页
        4.1.2 设置教学行为改进指南第110-111页
        4.1.3 提供教学反思依据第111-112页
    4.2 互动行为分析维度的构成及理由第112-115页
        4.2.1 行为主体的选择第112-113页
        4.2.2 行为分析维度的选择及其理由第113-115页
    4.3 行为核心指标的构成及其理由第115-135页
        4.3.1 教师的目标导向行为第116-124页
        4.3.2 学生的响应学习行为第124-128页
        4.3.3 教师反馈与评价行为第128-132页
        4.3.4 互动行为指标体系的实践基础第132-134页
        4.3.5 互动行为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第134-135页
    4.4 互动行为指标体系的分类编码第135-148页
        4.4.1 师生互动片段的选择与编码第135-136页
        4.4.2 师生话语信息流编码标准及形成理由第136-139页
        4.4.3 师生互动行为结构指标的分类编码第139-143页
        4.4.4 指标体系相关问题的说明第143-148页
第五章 师生互动行为的实证研究第148-258页
    5.1 研究设计第148-154页
        5.1.1 研究目的第148页
        5.1.2 研究方法第148-149页
        5.1.3 研究工具第149-150页
        5.1.4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150-153页
        5.1.5 研究内容第153-154页
    5.2 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分析第154-159页
        5.2.1 观察表设计第155-158页
        5.2.2 观察结果分析第158-159页
    5.3 师生互动基本结构分析第159-169页
        5.3.1 互动信息流分析第159-161页
        5.3.2 基本结构分析第161-169页
    5.4 教师目标导向行为分析第169-195页
        5.4.1 行为指向性分析第169-174页
        5.4.2 行为特征分析第174-195页
    5.5 学生响应学习行为分析第195-206页
        5.5.1 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分析第195-198页
        5.5.2 学生应答行为分析第198-203页
        5.5.3 学生提问与评价行为分析第203-206页
    5.6 教师反馈与评价行为分析第206-222页
        5.6.1 教师反馈行为分析第206-214页
        5.6.2 教师评价行为分析第214-222页
    5.7 常态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分析第222-249页
        5.7.1 E老师的案例实录与分析第223-237页
        5.7.2 F老师的案例实录与分析第237-249页
    5.8 总结与讨论第249-258页
        5.8.1 本章总结第249-251页
        5.8.2 问题讨论第251-2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258-278页
    6.1 研究结论第258-265页
        6.1.1 以目标为导向(Goal- Oriented)的师生互动行为指标结构(GRFE)与优质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指标结构基本一致第258-259页
        6.1.2 师生互动行为是引导学生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手段第259-260页
        6.1.3 优质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有区别于常态课堂的指标结构与行为特征第260-261页
        6.1.4 学生的学习行为(一般)为响应教师目标导向行为结果,优质课堂中常会出现学生自主发出指向主题的学习行为第261页
        6.1.5 优质课堂中频繁出现指向目标达成的反馈与评价行为第261-265页
    6.2 策略与建议第265-272页
        6.2.1 对改进课堂互动质量的策略第265-269页
        6.2.2 对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策略第269-272页
    6.3 反思与展望第272-278页
        6.3.1 本研究的特色第273-274页
        6.3.2 本研究的不足第274页
        6.3.3 研究展望第274-278页
附录第278-290页
参考文献第290-298页
后记第298-300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300页

论文共3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
下一篇:分块算子矩阵闭值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