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诗词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纳兰性德诗词研究状况之回顾 | 第9-12页 |
二、纳兰性德诗词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纳兰性德的人生历程与文学生涯 | 第15-33页 |
第一节 丙辰殿试之前 | 第15-23页 |
第二节 丙辰殿试之后 | 第23-33页 |
第二章 纳兰性德诗词题材取向之比较 | 第33-76页 |
第一节 诗词题材取向溯源 | 第33-35页 |
第二节 诗词题材取向之异同 | 第35-76页 |
一、诗词题材取向之异 | 第35-38页 |
二、诗词题材取向之同 | 第38-76页 |
(一) 诗与词中的爱情题材 | 第38-49页 |
(二) 诗与词中的赠别酬唱题材 | 第49-58页 |
(三) 诗与词中的扈跸从游题材 | 第58-64页 |
(四) 诗与词中的咏怀题材 | 第64-67页 |
(五) 诗与词中的咏物题材 | 第67-72页 |
(六) 诗与词中的咏史题材 | 第72-76页 |
第三章 纳兰性德诗词思想内容之比较 | 第76-115页 |
第一节 诗以言志为主 | 第76-96页 |
一、昂扬坦荡的经世致用之诗 | 第76-81页 |
二、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诗 | 第81-85页 |
三、犀利辛辣的讽喻劝诫之诗 | 第85-91页 |
四、沉郁悲怆的感怀遭际之诗 | 第91-93页 |
五、忧悒绵渺的山林隐逸之诗 | 第93-96页 |
第二节 词以言情为主 | 第96-115页 |
一、凄怆哀怨的悼亡之词 | 第97-101页 |
二、柔情缱绻的恋情之词 | 第101-104页 |
三、悲切低佪的闺怨之词 | 第104-107页 |
四、典丽深婉的伤春之词 | 第107-109页 |
五、真挚深厚的友情之词 | 第109-115页 |
第四章 纳兰性德诗词艺术特色之比较 | 第115-147页 |
第一节 诗与词艺术特色之同 | 第115-128页 |
一、比兴寄托——致离骚变雅之义 | 第115-118页 |
二、化用典故——自然无雕琢之痕 | 第118-124页 |
三、巧用叠字——谐韵兼声情并茂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诗与词艺术特色之异 | 第128-147页 |
一、意境之异 | 第128-131页 |
(一) 诗境之粗线勾勒——雄浑峻拔激楚苍凉 | 第128-129页 |
(二) 词境之工笔细绘——细腻纤秾哀艳婉丽 | 第129-131页 |
二、意象之异 | 第131-139页 |
(一) 诗多高洁宏丽意象 | 第131-133页 |
(二) 词多轻灵细婉意象 | 第133-139页 |
1. 词中的独立意象 | 第133-138页 |
2. 词中的意象群 | 第138-139页 |
三、语言风格之异 | 第139-147页 |
(一) 语言随体裁不同而风格多样 | 第139-144页 |
1. 古体诗语言朴拙自然近体诗语言省净优美 | 第139-141页 |
2. 小令语言晓畅流丽长调语言洗练凝重 | 第141-144页 |
(二) 数词之使用使诗词意境判然有别 | 第144-147页 |
1. 诗中以数词“千”、“万”现巨丽恢弘 | 第144-145页 |
2. 词中以数词“一”显纤巧细腻 | 第145-147页 |
结语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6页 |
后记 | 第156-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