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概述 | 第10-15页 |
1.1.1 恶臭污染物的来源、分类及危害 | 第11-13页 |
1.1.2 VOCs的来源、分类及危害 | 第13页 |
1.1.3 石化污水处理场中VOCs及恶臭气体的来源 | 第13-15页 |
1.2 污水处理场治理VOCs及恶臭污染物的主要控制技术 | 第15-20页 |
1.2.1 物理法 | 第16页 |
1.2.2 化学法 | 第16-17页 |
1.2.3 离子除臭法 | 第17页 |
1.2.4 生物法 | 第17-20页 |
1.3 生物法治理VOCs及恶臭的主要工艺 | 第20-23页 |
1.3.1 生物洗涤法 | 第21-22页 |
1.3.2 生物过滤法 | 第22页 |
1.3.3 生物滴滤法 | 第22-23页 |
1.4 生物法治理污水处理场VOCs及恶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3-24页 |
1.5 本课题来源、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1.5.1 本课题来源 | 第24页 |
1.5.2 课题背景 | 第24-26页 |
1.5.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2.1.1 药品与试剂 | 第28页 |
2.1.2 无机营养液的成分及浓度 | 第28-29页 |
2.1.3 菌种来源 | 第29页 |
2.1.4 填料的选择 | 第29-30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2.3 分析条件及方法 | 第30-38页 |
2.3.1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 第30-36页 |
2.3.2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H2S的浓度 | 第36-37页 |
2.3.3 生物相的观察 | 第37页 |
2.3.4 生物塔压损及温、湿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2.4 生物塔净化工艺的评价指标 | 第38-40页 |
第3章 不同生物法治理化纤污水场VOCs及恶臭性能的比较 | 第40-72页 |
3.1 流程及装置 | 第40-45页 |
3.1.1 工艺流程 | 第40-41页 |
3.1.2 管路连接 | 第41-42页 |
3.1.3 实验装置 | 第42-44页 |
3.1.4 采样方法 | 第44-45页 |
3.2 挂膜方式及营养液供给方式 | 第45-46页 |
3.2.1 挂膜方式 | 第45-46页 |
3.2.2 营养液供给方式 | 第46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69页 |
3.3.1 化纤污水处理场恶臭气体浓度分析 | 第46-50页 |
3.3.2 三台生物塔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比较 | 第50-64页 |
3.3.3 扫描电镜下观察填料上微生物生长情况 | 第64-65页 |
3.3.4 三台生物塔压降的比较 | 第65页 |
3.3.5 三台生物塔内部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第65-68页 |
3.3.6 三台生物塔内部湿度与室内湿度和气温的关系 | 第68-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4章 生物滴滤塔中试反应器的设计 | 第72-82页 |
4.1 设计要求 | 第72页 |
4.2 设计内容 | 第72-74页 |
4.2.1 通气量 | 第73页 |
4.2.2 停留时间 | 第73页 |
4.2.3 填料 | 第73页 |
4.2.4 营养液及pH值 | 第73-74页 |
4.2.5 填料体积 | 第74页 |
4.3 生物滴滤塔的设计 | 第74-80页 |
4.3.1 气体混匀器的设计 | 第74-75页 |
4.3.2 营养液槽的设计 | 第75-76页 |
4.3.3 立式生物滴滤塔的设计 | 第76-78页 |
4.3.4 卧式生物滴滤塔的设计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