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我国基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2.1 基层年轻干部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2 基层年轻干部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2.3 基层年轻干部的成长阶段 | 第19-20页 |
2.4 基层年轻干部培养和选拔的意义 | 第20-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现状 | 第23-32页 |
3.1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部队伍结构 | 第23-25页 |
3.1.1 年龄结构 | 第23-24页 |
3.1.2 学历结构 | 第24-25页 |
3.1.3 后备干部情况 | 第25页 |
3.2 基本做法与成就 | 第25-29页 |
3.2.1 积极拓宽渠道,精心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 第25-26页 |
3.2.2 注重理论先导,补足年轻干部精神之“钙” | 第26-27页 |
3.2.3 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年轻干部履职能力 | 第27-28页 |
3.2.4 坚持从严管理,筑牢年轻干部作风防线 | 第28页 |
3.2.5 树立正确导向,提高年轻干部选任水平 | 第28-29页 |
3.3 存在问题 | 第29-31页 |
3.3.1 人才资源匮乏 | 第29页 |
3.3.2“备多用少”和“用而未备”矛盾显著 | 第29-30页 |
3.3.3 培养模式单一 | 第30页 |
3.3.4 人才流失问题较为严重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原因分析 | 第32-43页 |
4.1 培养方面 | 第32-35页 |
4.1.1 教育培训重形式轻质量 | 第32-33页 |
4.1.2 对交流轮岗工作的推动力不佳 | 第33-34页 |
4.1.3 培养选拔政策缺乏连续性 | 第34页 |
4.1.4 对于人才的招聘宣传力度不够 | 第34-35页 |
4.2 选拔方面 | 第35-38页 |
4.2.1 偏于保守的选人用人理念 | 第35-36页 |
4.2.2 能上能下的机制尚未形成 | 第36页 |
4.2.3 竞争选拔的方式不够完善 | 第36-37页 |
4.2.4 后备干部备用结合不够紧密 | 第37-38页 |
4.3 年轻干部自身方面 | 第38-41页 |
4.3.1 服务意识不够强 | 第38-39页 |
4.3.2 理想信念不够牢 | 第39-40页 |
4.3.3 工作作风不够实 | 第40页 |
4.3.4 履职能力不够强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加强基层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对策 | 第43-49页 |
5.1 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 第43-44页 |
5.1.1 增强年轻干部培养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 第43页 |
5.1.2 把握年轻干部培养链的主要内容 | 第43页 |
5.1.3 年轻干部“选”与“育”相结合 | 第43-44页 |
5.2 形成备选结合的良性选拔机制 | 第44-45页 |
5.2.1 拓宽后备干部选拔渠道 | 第44页 |
5.2.2 建立常态化选拔机制 | 第44-45页 |
5.2.3 加大管理监督力度 | 第45页 |
5.3 培养选拔基层年轻干部必须树立思想解放的正导向 | 第45-47页 |
5.3.1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 第46页 |
5.3.2 增强年轻干部工作作风建设 | 第46页 |
5.3.3 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 第46-47页 |
5.4 建立年轻干部信息管理数据库平台 | 第47-4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