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污泥处理背景 | 第10-15页 |
1.1.1 污泥的分类 | 第10-11页 |
1.1.2 污泥处理原则 | 第11-12页 |
1.1.3 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方法 | 第12-15页 |
1.2 微生物絮凝剂 | 第15-17页 |
1.2.1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于污泥脱水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制约微生物絮凝剂规模化用于污泥脱水的瓶颈 | 第17页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课题创新点 | 第18页 |
1.5 课题可行性 | 第18-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1-23页 |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3页 |
2.1.3 污泥来源 | 第23页 |
2.2 产絮微生物的筛选 | 第23-28页 |
2.2.1 最佳菌种来源的确定 | 第23页 |
2.2.2 最佳培养基的确定 | 第23-24页 |
2.2.3 菌种培养方法 | 第24页 |
2.2.4 初筛方法 | 第24页 |
2.2.5 絮凝活性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2.6 絮凝机理的推测 | 第25页 |
2.2.7 SEM电镜扫描 | 第25页 |
2.2.8 固体微生物絮凝剂提取方法 | 第25-26页 |
2.2.9 红外光谱测定 | 第26页 |
2.2.10 污泥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产絮微生物的筛选及絮凝成份分析 | 第28-35页 |
3.1 样品来源 | 第28页 |
3.2 样品性质 | 第28-29页 |
3.3 菌种筛选 | 第29页 |
3.3.1 用污水厂原水,曝气池污泥,二沉池污泥平板划线 | 第29页 |
3.3.2 用土壤样品平板划线 | 第29页 |
3.4 微生物恒温培养 | 第29页 |
3.5 微生物液体振荡培养 | 第29-30页 |
3.6 目标菌种的确定 | 第30-31页 |
3.6.1 高岭土悬浊液的配制 | 第30页 |
3.6.2 初步测定絮凝活性 | 第30页 |
3.6.3 精确测定絮凝活性 | 第30页 |
3.6.4 絮凝率的测定 | 第30-31页 |
3.7 絮凝成份的测定 | 第31页 |
3.8 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3.9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培养条件优化及絮凝机理分析 | 第35-51页 |
4.1 菌群产絮凝剂周期的确定 | 第35页 |
4.2 絮凝活性分布实验 | 第35页 |
4.3 产絮微生物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5-36页 |
4.3.1 最佳培养基的筛选 | 第35-36页 |
4.3.2 其它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4.4.1 筛选结果 | 第36页 |
4.4.2 菌群产絮凝剂周期的确定 | 第36-37页 |
4.4.3 絮凝剂分布 | 第37-38页 |
4.5 产絮微生物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8-45页 |
4.5.1 不同碳源条件下菌群产絮凝剂的效果 | 第38-40页 |
4.5.2 不同氮源条件下菌群的产絮凝剂效果 | 第40-41页 |
4.5.3 不同阳离子条件下菌群的产絮凝剂效果 | 第41-42页 |
4.5.4 不同pH条件下菌群的产絮凝剂效果 | 第42-43页 |
4.5.5 不同温度条件下菌群的产絮凝剂效果 | 第43-44页 |
4.5.6 不同转速条件下菌群的产絮凝剂效果 | 第44页 |
4.5.7 不同接种量条件下菌群的产絮凝剂效果 | 第44-45页 |
4.6 絮凝机理分析 | 第45-49页 |
4.7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微生物絮凝剂用于污泥脱水的研究 | 第51-58页 |
5.1 微生物絮凝剂用于污泥脱水 | 第51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5.2.1 污泥不同pH条件下的脱水性能 | 第51-52页 |
5.2.2 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 5mL,不同氯化钙投加量下污泥比阻 | 第52-54页 |
5.2.3 氯化钙投加量为 3mL,不同微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下污泥比阻 | 第54-55页 |
5.2.4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不同投加量下的污泥比阻 | 第55-56页 |
5.2.5 污泥添加絮凝剂前后电镜扫描照片 | 第56-57页 |
5.3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59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