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概念 | 第14-16页 |
一、失能老年人 | 第14页 |
二、长期照护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需求理论 | 第16-17页 |
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三、全人理论 | 第18页 |
四、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发展的现状与典型模式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一、政府责任逐渐加强 | 第20-21页 |
二、社区居家照护功能日益凸显 | 第21-22页 |
三、长期照护方式多样化发展 | 第22页 |
第二节 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典型模式 | 第22-26页 |
一、上海市社区居家照护模式 | 第22-23页 |
二、北京“公办私营”照护模式 | 第23-24页 |
三、台湾地区“三位一体”照护模式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一、家庭非正式照护模式难以持续 | 第27-28页 |
二、社区照护服务发展不足 | 第28页 |
三、机构正式照护供给错位 | 第28-29页 |
四、我国长期照护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 | 第29-30页 |
五、长期照护服务人员紧缺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的成因 | 第31-35页 |
一、我国人.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加剧 | 第31页 |
二、城镇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供需严重失衡 | 第31-33页 |
三、政府职责定位不清 | 第33-34页 |
四、对多样化照护模式的认识不到位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国外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第37-43页 |
第一节 国外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典型模式 | 第37-40页 |
一、国家保障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以瑞典为例 | 第37-38页 |
二、商业保险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以美国为例 | 第38-39页 |
三、社会保险型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以德国为例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国外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2页 |
一、长期照护筹资方式多样化 | 第40-41页 |
二、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多元化 | 第41页 |
三、长期照护服务监管机制完善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 第43-49页 |
第一节 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思路 | 第43-45页 |
一、促进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责任主体多元化 | 第43-44页 |
二、发挥居家、社区照护的基础作用 | 第44页 |
三、发展机构养老的支撑作用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我国城镇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发展对策 | 第45-48页 |
一、加快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二、完善长期照护的筹资模式 | 第46-47页 |
三、建立有效的长期照护评估和质量监督机制 | 第47-48页 |
四、加强长期照护人员的培训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