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长波红外偏振图像获取与融合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9页
    1.2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研究现状第9-17页
        1.2.1 红外偏振成像方法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红外偏振图像的融合技术现状第12-14页
        1.2.3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的应用第14-17页
    1.3 本文研究工作第17-18页
第二章 红外偏振成像理论第18-29页
    2.1 红外偏振理论第18-21页
        2.1.1 红外辐射和偏振基础理论第18-20页
        2.1.2 Stokes偏振表示法第20-21页
    2.2 物体的红外偏振特性分析第21-24页
        2.2.1 物体反射辐射的偏振特性第21-22页
        2.2.2 目标自身辐射的偏振特性第22-23页
        2.2.3 物体的红外偏振特征模型第23-24页
    2.3 影响红外偏振成像的因素第24-28页
        2.3.1 入射角对红外偏振特性的影响第24页
        2.3.2 折射率对红外偏振特性的影响第24-27页
        2.3.3 表面粗糙度对红外偏振特性的影响第27-28页
        2.3.4 其他因素对红外偏振特性的影响第28页
    2.4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图像融合增强技术第29-42页
    3.1 图像去噪第29页
    3.2 多尺度图像融合框架第29-32页
    3.3 多尺度分解方法第32-37页
        3.3.1 NSCT多尺度分解方法第32-34页
        3.3.2 支持度变换多尺度表示方法第34-37页
    3.4 融合图像客观评价标准第37-41页
        3.4.1 基于信息量的评价参数第38页
        3.4.2 基于梯度的评价参数第38页
        3.4.3 基于统计的评价参数第38-39页
        3.4.4 基于相似性的评价参数第39-41页
    3.5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和图像融合算法第42-57页
    4.1 红外偏振成像系统第42-47页
        4.1.1 红外偏振成像单元第42-43页
        4.1.2 步进电机控制单元第43-45页
        4.1.3 红外偏振图像采集传输单元第45-47页
    4.2 基于SVT的改进图像融合方法第47-52页
        4.2.1 近似图像融合规则第47-49页
        4.2.2 支持度图像融合规则第49-50页
        4.2.3 融合实验算法效果验证第50-51页
        4.2.4 匹配系数有效性验证第51-52页
    4.3 基于差异性的图像融合方法第52-56页
        4.3.1 模型构建第52-53页
        4.3.2 融合实验及评价第53-56页
    4.4 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第57-68页
    5.1 红外偏振成像实验第57-62页
    5.2 红外偏振图像融合第62-67页
        5.2.1 红外偏振图像融合结果第62-64页
        5.2.2 人眼视觉主观评价第64页
        5.2.3 图像客观质量评价第64-67页
    5.3 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8-69页
    6.1 总结第68页
    6.2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光导天线的太赫兹近场研究
下一篇:大模场面积光子晶体光纤高功率放大自相似锁模激光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