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海1块油田概况 | 第10-12页 |
1.1 自然条件简况 | 第10页 |
1.2 勘探历程及开发简况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海1块油藏地质特征 | 第12-23页 |
2.1 地层特征与层组划分 | 第12-13页 |
2.1.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2页 |
2.1.2 地层对比划分 | 第12-13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2.2.1 断裂特征 | 第13-14页 |
2.2.2 构造形态 | 第14页 |
2.3 沉积特征 | 第14-16页 |
2.3.1 沉积背景 | 第14页 |
2.3.2 沉积相标志特征 | 第14-15页 |
2.3.3 沉积模式与不同相带沉积特征 | 第15-16页 |
2.4 储层特征 | 第16-19页 |
2.4.1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6-17页 |
2.4.2 储层分布特征 | 第17-18页 |
2.4.3 储层非均质性 | 第18-19页 |
2.4.4 储层隔、夹层特征 | 第19页 |
2.5 油水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 | 第19-20页 |
2.5.1 油水分布特征 | 第19-20页 |
2.5.2 油水分布控制因素及油藏类型 | 第20页 |
2.6 流体性质 | 第20页 |
2.7 油藏压力、温度 | 第20-21页 |
2.8 储量计算 | 第21-23页 |
2.8.1 计算方法及计算单元 | 第21页 |
2.8.2 储量计算结果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海1块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 第23-30页 |
3.1 各项开发指标分析 | 第23-25页 |
3.1.1 单井日产油量高于方案设计值 | 第23页 |
3.1.2 相同含水下采出程度高于方案值 | 第23-24页 |
3.1.3 单井注入能力强,注入水利用率高 | 第24-25页 |
3.2 水驱状况分析 | 第25-26页 |
3.2.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分析 | 第25页 |
3.2.2 水驱储量动用状况分析 | 第25-26页 |
3.3 油井见效分析 | 第26-27页 |
3.4 水驱采收率分析 | 第27-28页 |
3.4.1 乙型水驱特征曲线 | 第27页 |
3.4.2 童氏曲线法 | 第27-28页 |
3.5 地层压力水平分析 | 第28-29页 |
3.6 目前开发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海1块化学驱潜力分析 | 第30-43页 |
4.1 油水运动规律 | 第30页 |
4.1.1 注水效果特点 | 第30页 |
4.1.2 不同方向驱替特点 | 第30页 |
4.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30-40页 |
4.2.1 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 第30-38页 |
4.2.2 动态法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38-40页 |
4.2.3 微观剩余油分特点 | 第40页 |
4.3 化学驱开发可行性 | 第40-43页 |
4.3.1 物模实验表明复合驱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 第40页 |
4.3.2 试验区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 第40-41页 |
4.3.3 深部调驱效果较好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海1块化学驱方案部署 | 第43-60页 |
5.1 化学驱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 | 第43-44页 |
5.1.1 层段及区域优选 | 第43页 |
5.1.2 层系选择依据 | 第43-44页 |
5.1.3 层系组合结果 | 第44页 |
5.2 合理直井井网井距优化 | 第44-49页 |
5.2.1 合理注采井网的确定 | 第44-45页 |
5.2.2 注入井排方向的确定 | 第45-46页 |
5.2.3 合理井距的确定 | 第46-49页 |
5.3 注入方案设计 | 第49-56页 |
5.3.1 注采方案设计原则 | 第49页 |
5.3.2 注采方案考虑的几个因素 | 第49页 |
5.3.3 合理注入速度的确定 | 第49-52页 |
5.3.4 合理注采比的确定 | 第52页 |
5.3.5 注采井单井注入量和产液量的确定 | 第52-56页 |
5.4 井位部署 | 第56-58页 |
5.4.1 井位部署原则 | 第56-57页 |
5.4.2 部署结果 | 第57页 |
5.4.3 措施工作量、对水驱产量的影响及井网后期利用 | 第57-58页 |
5.5 d_2Ⅲ_3油层二元驱开发指标预测 | 第58-60页 |
5.5.1 化学驱数模研究 | 第58-59页 |
5.5.2 开发指标预测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