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污油处理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油田污水及处理意义 | 第9-11页 |
1.3 乳状液的类型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1页 |
1.3.1 乳状液的类型 | 第11页 |
1.3.2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 第11页 |
1.3.3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 第11页 |
1.4 油田采出污水处理技术方法 | 第11-14页 |
1.4.1 传统处理方法 | 第12-13页 |
1.4.2 新的处理方法与技术 | 第13页 |
1.4.3 化学法处理油田污水 | 第13-14页 |
1.5 污油的产生及危害 | 第14-19页 |
1.5.1 污油的产生 | 第14-16页 |
1.5.2 采出液中硫化亚铁产生机理 | 第16页 |
1.5.3 含硫化亚铁颗粒的污油 | 第16-18页 |
1.5.4 污油杂质的危害 | 第18-19页 |
1.6 污油杂质的处理方法 | 第19-21页 |
1.6.1 机械方法 | 第19-20页 |
1.6.2 化学方法 | 第20页 |
1.6.3 超声波和离心法 | 第20-21页 |
1.6.4 污油处理剂和反硝化细菌联合应用 | 第21页 |
1.7 减轻和消除胶体硫化物颗粒危害的措施 | 第21-22页 |
1.8 本文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污水和污油的分析 | 第23-31页 |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3页 |
2.2 实验步骤及原理 | 第23-27页 |
2.2.1 杂质离子的定性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2.2 杂质离子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3 污油杂质离子及含量 | 第27-28页 |
2.3.1 杂质离子的定性分析结果 | 第27-28页 |
2.3.2 杂质离子的定量分析结果 | 第28页 |
2.4 污水杂质离子及含量 | 第28-29页 |
2.4.1 污水杂质离子定性分析结果 | 第28页 |
2.4.2 污水杂质离子定量分析结果 | 第28-29页 |
2.5 污油的特性分析 | 第29-30页 |
2.6 油水过渡层的分析 | 第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污水系统污油的处理研究 | 第31-47页 |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污油破乳脱水实验方法 | 第31页 |
3.2.2 污油含水率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3.2.3 机械离心脱除污油中铁镁杂质步骤 | 第32页 |
3.2.4 污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2.5 污油中蜡含量的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2.6 污油中酸值的测定方法 | 第32页 |
3.3 污油的处理研究 | 第32-44页 |
3.3.1 污油处理方案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2 污油脱水破乳剂筛选 | 第33-39页 |
3.3.3 影响污油破乳效果的工艺条件 | 第39-42页 |
3.3.4 污油中金属杂质的机械离心去除研究 | 第42-44页 |
3.4 放大实验效果及重复性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污油杂质离子与驱油剂作用研究 | 第47-57页 |
4.1 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 第47-50页 |
4.1.1 通过电导率法研究杂质与驱油剂作用的目的 | 第47页 |
4.1.2 分析方法 | 第47页 |
4.1.3 蒸馏水中硫化亚铁与驱油剂的作用实验步骤 | 第47-49页 |
4.1.4 模拟地层水中硫化亚铁与驱油剂的作用实验步骤 | 第49-50页 |
4.2 各种离子与驱油剂间相互作用 | 第50-52页 |
4.3 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 第52页 |
4.4 去离子水中硫化亚铁与驱油剂相互作用研究 | 第52-54页 |
4.5 地层水中硫化亚铁与驱油剂的作用 | 第54-55页 |
4.5.1 反应现象和规律 | 第54-55页 |
4.5.2 反应体系的导电性 | 第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