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纤维增韧碱矿渣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碱矿渣水泥与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1.3 发展碱矿渣水泥与混凝土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聚丙烯纤维增韧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 第12-16页 |
1.2.1 聚丙烯纤维的研究 | 第12页 |
1.2.2 纤维增韧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 第12-14页 |
1.2.3 纤维增韧混凝土的抗裂机理 | 第14-15页 |
1.2.4 纤维增韧碱矿渣混凝土网络互穿模型 | 第15-16页 |
1.3 碱矿渣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研究 | 第16-18页 |
1.3.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第16-17页 |
1.3.2 抗收缩性能 | 第17页 |
1.3.3 抗碳化性能 | 第17-18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0-27页 |
2.1 原材料 | 第20-23页 |
2.1.1 胶凝材料 | 第20-21页 |
2.1.2 聚丙烯纤维 | 第21-22页 |
2.1.3 碱组分 | 第22页 |
2.1.4 集料 | 第22-23页 |
2.1.5 外加剂 | 第23页 |
2.1.6 水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2.2.1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2 硬化水泥浆体组成与微孔结构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第3章 实验配合比设计 | 第27-33页 |
3.1 缓凝剂选择与优化 | 第27-30页 |
3.1.1 碱矿渣水泥快速硬化机理的研究 | 第27页 |
3.1.2 延缓碱矿渣水泥凝结的措施方法 | 第27-28页 |
3.1.3 缓凝剂的优化设计 | 第28-30页 |
3.2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30-31页 |
3.2.1 碱矿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1页 |
3.2.2 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1页 |
3.2.3 实验研究方案设计 | 第31页 |
3.3 混凝土工作性能的验证 | 第31-33页 |
第4章 聚丙烯纤维增韧碱矿渣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 第33-49页 |
4.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4.2 混凝土抗化学侵蚀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4.2.1 抗盐酸侵蚀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4.2.2 抗硫酸镁溶液侵蚀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4.2.3 抗氢氧化钠溶液侵蚀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4.2.4 抗海水侵蚀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2.5 混凝土抗化学侵蚀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42页 |
4.3 抗收缩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4.4 抗碳化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聚丙烯纤维增韧硬化浆体组成与微孔结构 | 第49-76页 |
5.1 碱矿渣与普通水泥净浆的配合比设计 | 第49-50页 |
5.2 XRD图谱分析 | 第50-54页 |
5.3 热分析 | 第54-62页 |
5.3.1 硬化浆体的差热分析 | 第54-58页 |
5.3.2 硬化浆体的热重分析 | 第58-62页 |
5.4 SEM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5.5 微孔结构分析 | 第67-75页 |
5.5.1 孔隙率 | 第68-69页 |
5.5.2 中值孔径 | 第69-71页 |
5.5.3 孔径分布 | 第71-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