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2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1-35页 |
1.2.1 国外相关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 第21-23页 |
1.2.2 国内相关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 第23-34页 |
1.2.3 研究综述评析 | 第34-3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5-37页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37-38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38-40页 |
上篇:党的领导 | 第40-132页 |
第2章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历史回顾 | 第41-83页 |
2.1 1949-1956年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探索 | 第41-60页 |
2.1.1 公开建党:建党方式的新选择 | 第41-43页 |
2.1.2 从限制发展到大发展:农村党组织发展的政策演变 | 第43-48页 |
2.1.3 “集体化”语境:农村整党和“三反”教育 | 第48-54页 |
2.1.4 新部署新任务:第一次全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会议 | 第54-57页 |
2.1.5 中共八大: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系统总结 | 第57-60页 |
2.2 1957-1976年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曲折道路 | 第60-80页 |
2.2.1 指导方针的严重失误:“左”倾错误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60-63页 |
2.2.2 主题转换:1957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党组织建设 | 第63-66页 |
2.2.3 犯“左”与纠“左”:“大跃进”中的农村党组织建设 | 第66-71页 |
2.2.4 从整风整社到四清运动:国民经济调整中的农村党组织建设 | 第71-77页 |
2.2.5 “文化大革命”运动:农村党组织建设的畸形化 | 第77-8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80-83页 |
第3章 改革开放后村民自治视域下的农村党组织建设 | 第83-132页 |
3.1 政党治理转型中的农村党组织功能的新定位 | 第83-115页 |
3.1.1 多元化:改革开放后政党治理模式探索的新取向 | 第84-98页 |
3.1.2 党的治理转型: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逻辑起点 | 第98-110页 |
3.1.3 “顶层设计”效应:农村党组织功能的重构 | 第110-115页 |
3.2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 第115-130页 |
3.2.1 党的领导:村民自治良性运行发展的政治核心 | 第115-118页 |
3.2.2 一致与冲突:村民自治运行中的“两委”关系 | 第118-122页 |
3.2.3 建构与创新:健全村党组织、发挥党的核心作用 | 第122-1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中篇:村民当家作主 | 第132-194页 |
第4章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村民当家作主的演变 | 第133-162页 |
4.1 重建乡村基层政权:村民当家作主的新探索 | 第133-144页 |
4.1.1 划乡建政:乡村社会政治权威的重建 | 第133-135页 |
4.1.2 民主建政:理论建构与现实语境的紧张 | 第135-139页 |
4.1.3 土地改革:农民权力和国家意识的建构 | 第139-144页 |
4.2 农业合作化运动:村民当家作主探索的转向 | 第144-150页 |
4.2.1 新的话语: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 第145-146页 |
4.2.2 四次农业合作会议:强制性参与的文件解读 | 第146-148页 |
4.2.3 小脚女人效应:合作社升级扩社 | 第148-149页 |
4.2.4 进退两难:农民参与合作化和集体化的多重考量 | 第149-150页 |
4.3 人民公社:代民作主的乡村管理模式 | 第150-159页 |
4.3.1 人民公社:“大跃进”热潮中催生的农村管理组织 | 第151-153页 |
4.3.2 政社合一:人民公社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 | 第153-155页 |
4.3.3 二元的户籍管理:难以流动的农民 | 第155-156页 |
4.3.4 包产到户:村民自治的呐喊 | 第156-1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9-162页 |
第5章 改革开放后村民自治发展的变迁 | 第162-194页 |
5.1 经济自治:村民当家作主的新实践 | 第162-175页 |
5.1.1 主体明晰:首抓农业这一环 | 第163-164页 |
5.1.2 破土而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第164-168页 |
5.1.3 从争论到国家认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艰难正名 | 第168-172页 |
5.1.4 从定心丸到长效丸:不断创新完善的乡村家庭承包制度 | 第172-175页 |
5.2 村民自治:村民当家作主的乡村治理模式 | 第175-179页 |
5.2.1 一个历史分析:村民自治的渊源 | 第175-177页 |
5.2.2 庄稼汉的政治壮举:村民委员会的诞生 | 第177-179页 |
5.3 提升与健全:村民当家作主的新境地 | 第179-192页 |
5.3.1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营造村民自治发展的新环境 | 第180-187页 |
5.3.2 组织与参与:农村基层自治功能的提升 | 第187-1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92-194页 |
下篇:依法治村 | 第194-261页 |
第6章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农村法制建设进程的回眸 | 第195-233页 |
6.1 1949-1956年新中国农村法制建设的初建阶段 | 第195-214页 |
6.1.1 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中国法制的新纪元 | 第195-199页 |
6.1.2 土地改革法:农民获取土地的法律保障 | 第199-203页 |
6.1.3 人民法庭:土地改革的审判机关 | 第203-206页 |
6.1.4 《农民协会组织通则》:土改农民协会运作的法制保障 | 第206-208页 |
6.1.5 “一化三改”的立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行动指南 | 第208-214页 |
6.2 1957-1976年农村法制建设的踯躅与滑坡 | 第214-230页 |
6.2.1 1957-1965年:法制突变的岁月 | 第214-219页 |
6.2.2 1966-1976年:法制悲剧的十年 | 第219-221页 |
6.2.3 阶级斗争:农业集体化时期治村的“灵丹” | 第221-229页 |
6.2.4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能忘记的教训 | 第229-23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230-233页 |
第7章 改革开放后依法治村的新探索 | 第233-261页 |
7.1 农村法制化建设的新征程 | 第233-240页 |
7.1.1 依法治国:中共顶层法制建设的新设计 | 第233-235页 |
7.1.2 农村政策的基石:乡村家庭承包的法制化 | 第235-237页 |
7.1.3 从实践到规范的进路:村民自治的法制化 | 第237-240页 |
7.2 村民依法治村活动的新实践 | 第240-259页 |
7.2.1 历史跨越十年:村民自治实践中的制度创新 | 第241-249页 |
7.2.2 从选举型到参与型:村民自治功能提升的法治化个案分析 | 第249-255页 |
7.2.3 特点与启示:村民自治发展的内在轨迹 | 第255-25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259-261页 |
结论 | 第261-263页 |
致谢 | 第263-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265-2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