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临床分离致病菌的分布 | 第14-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试剂 | 第14页 |
·仪器 | 第14页 |
·方法 | 第14-15页 |
·菌株来源与分离鉴定 | 第15页 |
·药敏敏感实验方法 | 第15页 |
·统计处理 | 第15页 |
结果 | 第15-21页 |
·细菌分布 | 第15-18页 |
·菌种分布 | 第15-17页 |
·标本分布 | 第17-18页 |
·科别分布 | 第18页 |
·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 | 第18-21页 |
·临床常见G+菌的耐药状况 | 第18页 |
·临床常见G-菌的耐药状况 | 第18-19页 |
·非发酵菌的耐药状况 | 第19-21页 |
讨论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状分析及多重耐药菌株的筛选 | 第23-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试剂 | 第23-24页 |
·仪器 | 第24页 |
·方法 | 第24页 |
·统计处理 | 第24页 |
结果 | 第24-26页 |
·标本来源 | 第24-25页 |
·鲍曼不动杆菌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 | 第25页 |
·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 第25-26页 |
·筛选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 第26页 |
结论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质粒的耐药相关性研究 | 第28-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试剂 | 第28-29页 |
·仪器 | 第29-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质粒DNA抽提 | 第30页 |
·PCR实验 | 第30页 |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第30页 |
·5×TBE电泳储存液 | 第30页 |
·接合实验 | 第30-31页 |
·PCR产物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1页 |
结果 | 第31-53页 |
·71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情况 | 第31-32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32-38页 |
·接合实验 | 第38页 |
·供体菌和接合子的耐药基因分型 | 第38-39页 |
·供体菌和接合子的菌种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 | 第39页 |
·接合子子代耐药性的传代稳定性 | 第39页 |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39-53页 |
·TEM-1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39-42页 |
·PER-1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42-45页 |
·OXA-23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45-48页 |
·GyrA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48页 |
·Intell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Intell高变区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49-53页 |
结论 | 第53-56页 |
第四部分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中草药的探索 | 第56-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试剂 | 第56页 |
·菌株来源 | 第56页 |
·中草药 | 第56页 |
·培养基 | 第56页 |
·其它 | 第56页 |
·仪器 | 第56-57页 |
·方法 | 第57-58页 |
·中草药的煎制 | 第57页 |
·自制药敏纸片 | 第57页 |
·KB法药敏试验 | 第57-58页 |
·琼脂稀释法 | 第58页 |
·中草药抑制接合实验 | 第58页 |
结果 | 第58-63页 |
·20种中草药的抑菌效果 | 第58-61页 |
·有效中草药的MIC值的测定 | 第61页 |
·五倍子对接合传递实验的作用 | 第61-63页 |
·空白组 | 第62页 |
·实验组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综述 | 第70-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