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范畴的界定 | 第13页 |
1.2.1 银行监管 | 第13页 |
1.2.2 有效银行监管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3-15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 第17-31页 |
2.1 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1.1 金融脆弱论 | 第17页 |
2.1.2 公共利益论 | 第17-18页 |
2.1.3 监管俘获论 | 第18-19页 |
2.1.4 宏观审慎监管论 | 第19页 |
2.2 银行监管运行机理及功效分析 | 第19-24页 |
2.2.1 资本监管 | 第19-21页 |
2.2.2 市场约束 | 第21-23页 |
2.2.3 经营管制 | 第23-24页 |
2.3 银行监管的测度 | 第24-31页 |
3 银行监管背景下银行竞争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31-55页 |
3.1 研究基础 | 第31-34页 |
3.2 银行竞争测度模型 | 第34-40页 |
3.2.1 结构模型 | 第34-35页 |
3.2.2 非结构模型 | 第35-39页 |
3.2.3 模型评述 | 第39-40页 |
3.3 银行监管与银行竞争行为的跨国检验 | 第40-52页 |
3.3.1 计量模型 | 第40-42页 |
3.3.2 样本界定和数据说明 | 第42-46页 |
3.3.3 实证分析 | 第46-51页 |
3.3.4 稳健性检验 | 第51-52页 |
3.4 本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4 银行监管背景下银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79页 |
4.1 研究基础 | 第55-61页 |
4.1.1 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55-59页 |
4.1.2 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 第59-61页 |
4.2 银行效率分析框架 | 第61-67页 |
4.2.1 参数法 | 第61-62页 |
4.2.2 非参数法 | 第62-64页 |
4.2.3 银行效率的测度 | 第64-67页 |
4.3 银行监管对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67-78页 |
4.3.1 计量模型 | 第67-69页 |
4.3.2 实证分析 | 第69-72页 |
4.3.3 稳健性检验 | 第72-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银行监管与银行风险:基于异质性的视角 | 第79-97页 |
5.1 研究基础 | 第79-81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81-85页 |
5.2.1 计量模型 | 第81-83页 |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描述 | 第83-85页 |
5.3 实证结果 | 第85-94页 |
5.3.1 基本回归分析 | 第85-89页 |
5.3.2 异质性分析 | 第89-93页 |
5.3.3 稳健性检验 | 第93-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6 审慎监管与银行效率和风险:中国经验 | 第97-119页 |
6.1 巴塞尔协议III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 第97-103页 |
6.1.1 巴塞尔协议III的主要内容 | 第97-100页 |
6.1.2 巴塞尔协议III在中国的实践 | 第100-102页 |
6.1.3 巴塞尔协议III的有效性研究 | 第102-103页 |
6.2 审慎监管对我国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 第103-106页 |
6.2.1 资本充足率指标影响 | 第103-104页 |
6.2.2 杠杆率指标影响 | 第104页 |
6.2.3 拨备类指标影响 | 第104-105页 |
6.2.4 流动性指标影响 | 第105-106页 |
6.3 审慎监管有效性的评估:基于效率和风险的视角 | 第106-116页 |
6.3.1 模型设定 | 第106-108页 |
6.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描述 | 第108-112页 |
6.3.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12-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7.2 政策启示 | 第121-122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7页 |
附录 | 第137-142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7-138页 |
B 附表 | 第138-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