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科学问题 | 第14页 |
1.4 技术流程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气候变化情景下物种适宜生境预测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2.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21页 |
2.1.1 物种分布数据 | 第16-17页 |
2.1.2 预测环境数据 | 第17页 |
2.1.3 物种分布模型 | 第17-19页 |
2.1.4 模型评估 | 第19-20页 |
2.1.5 阈值选择 | 第20-21页 |
2.2 研究的主要结果 | 第21-22页 |
2.2.1 对植物的影响 | 第21页 |
2.2.2 对脊椎动物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3 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 第22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常绿阔叶林适宜生境变化特征分析 | 第24-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3.1.1 基础地理数据 | 第24页 |
3.1.2 常绿阔叶林分布数据 | 第24-25页 |
3.1.3 预测变量的选择与处理 | 第25-28页 |
3.1.4 预测软件与模型 | 第28-30页 |
3.1.5 常绿阔叶林适宜生境预测 | 第30-31页 |
3.1.6 预测结果精度评价 | 第31-32页 |
3.1.7 环境变量重要性分析 | 第32页 |
3.1.8 常绿阔叶林适宜生境变化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1.8.1 面积变化分析 | 第32页 |
3.1.8.2 质心变化分析 | 第32页 |
3.1.8.3 生境转换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2 结果 | 第33-39页 |
3.2.1 模型精度 | 第33页 |
3.2.2 环境变量重要性 | 第33-34页 |
3.2.3 基准气候条件下常绿阔叶林适宜生境 | 第34-35页 |
3.2.4 气候变化对常绿阔叶林适宜生境的影响 | 第35-39页 |
3.2.4.1 面积变化 | 第35-36页 |
3.2.4.2 质心变化 | 第36-37页 |
3.2.4.3 生境转换特征 | 第37-39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气候变化情景下四川山鹧鸪适宜生境变化特征分析 | 第41-62页 |
4.1 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 第41-43页 |
4.1.1 研究区选择 | 第41页 |
4.1.2 研究区概况 | 第41-43页 |
4.1.2.1 地理位置 | 第41-42页 |
4.1.2.2 气候特征 | 第42页 |
4.1.2.3 地形特征 | 第42页 |
4.1.2.4 物种资源 | 第42-43页 |
4.1.2.5 人口状况 | 第4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4.2.1 基础地理数据 | 第43页 |
4.2.2 四川山鹧鸪分布数据 | 第43-44页 |
4.2.3 预测变量的选择与处理 | 第44-46页 |
4.2.4 四川山鹧鸪适宜生境预测 | 第46页 |
4.2.5 预测结果精度评价 | 第46页 |
4.2.6 预测结果精度评价 | 第46页 |
4.2.7 四川山鹧鸪适宜生境变化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4.2.7.1 面积变化分析 | 第46页 |
4.2.7.2 适宜程度变化分析 | 第46-47页 |
4.2.7.3 纬度变化分析 | 第47页 |
4.2.7.4 海拔变化分析 | 第47页 |
4.2.7.5 景观特征变化分析 | 第47-48页 |
4.2.7.6 生境转换特征分析 | 第48页 |
4.3 结果 | 第48-60页 |
4.3.1 模型精度 | 第48-49页 |
4.3.2 环境变量重要性 | 第49-50页 |
4.3.3 基准气候条件下四川山鹧鸪适宜生境 | 第50-51页 |
4.3.4 气候变化对四川山鹧鸪适宜生境的影响 | 第51-60页 |
4.3.4.1 面积变化 | 第51-52页 |
4.3.4.2 适宜程度变化 | 第52页 |
4.3.4.3 纬度变化 | 第52-53页 |
4.3.4.4 海拔变化 | 第53-54页 |
4.3.4.5 景观特征变化 | 第54-56页 |
4.3.4.6 生境转换特征 | 第56-60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不同扩散能力下气候变化对四川山鹧鸪的潜在影响评估 | 第62-74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62页 |
5.2 分析结果 | 第62-73页 |
5.2.1 面积变化 | 第62-64页 |
5.2.1.1 RCP2.6情景 | 第62-63页 |
5.2.1.2 RCP8.5情景 | 第63-64页 |
5.2.2 适宜程度变化 | 第64-66页 |
5.2.2.1 RCP2.6情景 | 第64-65页 |
5.2.2.2 RCP8.5情景 | 第65-66页 |
5.2.3 纬度变化 | 第66-67页 |
5.2.3.1 RCP2.6情景 | 第66页 |
5.2.3.2 RCP8.5情景 | 第66-67页 |
5.2.4 海拔变化 | 第67-69页 |
5.2.4.1 RCP2.6情景 | 第67-68页 |
5.2.4.2 RCP8.5情景 | 第68-69页 |
5.2.5 景观特征变化 | 第69-73页 |
5.2.5.1 RCP2.6情景 | 第69-71页 |
5.2.5.2 RCP8.5情景 | 第71-73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73-74页 |
第六章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评估与保护区关键区识别 | 第74-82页 |
6.1 保护区数据 | 第74-75页 |
6.2 分析方法 | 第75-76页 |
6.2.1 保护能力评估 | 第75页 |
6.2.2 保护关键区识别 | 第75-76页 |
6.3 分析结果 | 第76-80页 |
6.3.1 保护能力 | 第76-78页 |
6.3.1.1 基准气候条件下的保护能力 | 第76页 |
6.3.1.2 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保护能力 | 第76-78页 |
6.3.2 保护关键区 | 第78-80页 |
6.4 保护建议 | 第80-81页 |
6.5 小结与讨论 | 第81-82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82页 |
7.2 创新性 | 第8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附录Ⅰ:研究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 第84-87页 |
附录Ⅱ:名词及缩写 | 第87-88页 |
附录Ⅲ: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